本篇文章2234字,读完约6分钟
最近,大学生“校园贷款”成了舆论的焦点。一方面,大学生强烈的借贷需求与当前的网上贷款行业相冲突,使得“校园贷款”成为风险和矛盾的聚集地;另一方面,从今年8月开始,一大批“校园贷款”平台开始寻求转型升级(爱基、净值、信息),有的宣布减少校园贷款业务,有的直接退出校园分期付款市场。
追根溯源,最早的“校园贷款”是国家向学生提供的助学贷款。教育和财政部门鼓励银行向贫困学生提供学生贷款,目的是公平分配教育资源,使贫困家庭的儿童能够完成学业,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些企业抓住了这一需求,为学生提供了学生贷款以外的消费贷款。消费贷款和学生贷款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主体已经从商业银行转变为互联网企业;其次,服务内容已经从支持学生完成学业转变为鼓励学生消费;最后,还有贷款的方法。网上借阅的要求比较宽松,手续也很简单,这可能会导致学生的虚假信息,也可能会借用他人的身份。然后是一种不正常的发展。一些学生消费不当,严重超出了他们的还款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借钱赌博,平台会默认。这一系列情况造成了“校园贷款”的混乱,也成为我国治理“校园贷款”的背景。
“校园贷款”平台一直在寻找新的途径。这是否意味着“校园贷款”已经走到了路的尽头?
笔者认为,虽然校园贷款的调控政策越来越严格,但在国家层面上并没有完全禁止,学生贷款需求始终存在,因此“校园贷款”仍有很多工作要做。
“校园贷款”平台的转型与整个互联网金融业监管政策的逐步收紧有很大关系。今年以来,国务院《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和银监会发布的《p2p点对点贷款风险专项整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专项整治方案已经向社会公布,规定只有取得金融资格的机构才能开展互金业务,借款人的贷款余额有明确的上限。
然而,加强监管并不意味着完全禁止。在教育部办公厅、银监会办公厅下发的《关于加强校园不良贷款风险防范和教育指导的通知》中,并没有涉及太多的行政监管问题,但明确提出“侵犯学生合法权益和安全隐患”要“依法处置”,这意味着国家打算通过规范措施划清底线,同时对“校园贷款”仍保留政策
与其在国家政策的攻击下被追赶和封锁,不如顺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规律,主导政策的制定。“校园贷款”是p2p中针对特定人群的一种贷款方式,必须满足p2p的专业要求,如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良好的政策解读和合规能力、信息积累能力、大数据分析和预测能力等。
对于“校园贷款”平台,有必要充分利用学生的信用记录来控制风险,并通过信用风险模型来评估学生未来就业可能的还款能力。信用贷款取决于其未来的发展,而不是取决于其目前的还款能力,这与普通贷款不同。此外,学生的贷款偿付能力与其家庭背景密切相关。贷款机构不仅要有学生的信用信息,还要了解学生家长的相关信息和联系方式,甚至要直接与学生家长沟通,确认他们对子女的担保能力和作为实际付款人的能力。例如,一个平台最近宣布推出学生资助产品,这是对国家学生贷款系统的补充。它必须得到父母的授权和同意。它主要是将大学学费直接打给学校,并支持一些大学生活费用的申请。
此外,“校园贷款”平台应指信用评估机制或限制机制,以确保即使一些人违约,他们也可以控制总体回报率,而不会有很大风险。目前,这些方面的模型和数据还不够,特别是我国的信用信息系统还需要进一步完善,银行系统的信用信息数据非常有限,学生的信用数据还不可用,因此需要一个对学生的信用进行评分的过程。一些院校首先通过“校园贷款”培养学生的信用意识,积累信用记录,并继续进行长期的后续服务,为他们就业后做更多的贷款或其他金融服务打下基础,具有长远的眼光。因为“校园贷款”不仅是为了赚钱,也是为了积累用户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许多平台在上升期疯狂增长,通过烧钱的“价格战”抢占市场,却没有花精力建立稳定的运行机制和风险防控体系,暴利和坏账并存。这种平台通常存在高风险和耐力不足的问题。在这个所谓的“资本冬天”,这些平台应该努力工作并扎根,完善风险控制系统和信用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并做好用户数据的沉淀工作。如果他们能熬过冬天,可能会有新的机会。
另一方面,有人认为“校园贷款”生来就带有道德困境,诱导没有经济能力的学生提前消费是其原罪。然而,这种逻辑只是用结果来推回原因,一些非法的企业行为并不意味着助学贷款本身是错误的。学生贷款需求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受教育程度高,有很强的契约意识。一些恶性事件不能否认大学生本身是非常高质量的金融参与者。更重要的是,学生贷款的目的不仅仅是奢侈品消费。学习驾驶,学习雅思和托福,创业等等。会产生贷款需求。特别是在教育培训方面,一是借款目的明确,金额固定,不会因为学生过度消费而产生严重的信用风险;第二,学习知识受到父母和社会的鼓励。即使学生暂时得不到贷款,他们也可以很容易地从父母和朋友那里得到帮助;第三,教育培训对学生和社会来说都是最有价值的投资,除了经济效益外,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从而赢得了制度平台的声誉。
总之,“校园贷款”平台应该发掘学生的合理需求,从道德困境转向引领道德风尚,为学生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而不仅仅是满足物质欲望,并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成熟的投资者、消费者和良性的金融体系总是相辅相成的。作为大学生接触投资和财务管理的第一课,“校园贷款”应受到更多的关注。
(作者黄镇是中国互联网(爱记,净值,信息)金融创新研究所所长,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方圆是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硕士研究生)
标题:“校园贷”平台何去何从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1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