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004字,读完约5分钟
21世纪经济研究所梳理了上市公司的半年度报告,发现新时代(002527,buy)、机器人(300024,buy)、华昌达(300278,buy)、科达智能(300222,buy)和智慧松德(300173,buy)的工业机器人业务平均收入为3.5。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海外巨头,但从中长期来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仍大有可为。此外,中国企业应着力解决自主创新能力弱、低端高端产品和品牌意识低的问题。
工业机器人被称为工业的“皇冠上的宝石”。自《中国制造2025》出版以来,工业机器人项目已经在各地展开。
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爆发的同时,也暴露出其自身的弱点,如自主创新能力弱、低端高端产品、品牌意识低等。该行业经常将世界上的工业机器人“四大巨头”(瑞典的abb、日本的FANUC、德国的安川和KUKA)相提并论。在这种背景下,有必要问一问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是否赚钱以及他们赚了多少钱。
21世纪经济研究院梳理了上市公司半年度报告,发现至少有五家公司上半年收入超过1亿元,并进入了“1亿元俱乐部”,分别是新仕达、机器人(“沈阳宋新”,以下简称“宋新机器人”)、华昌达、科达智能和智慧松德。
2016年,这五家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业务平均收入为3.49亿元,平均毛利率为30%。其中,新仕达以6亿元的营业收入在6家样本公司中排名第一,HKUST智能相关业务的毛利率在5家样本公司中排名第四,达到40%,营业收入为2.37亿元。这些毛利润可以占到大约一半,而利润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研发投资、专利收购和并购。
然而,在2015年世界主要机器人巨头的销售收入中,KUKA为16.46亿欧元,相当于人民币123.6亿元;安川为13.57亿美元,折合人民币90.6亿元;FANUC为15.17亿美元,相当于人民币101.3亿元。在海外巨头面前,这些企业只能说是“小巫见大巫”。
R&D的平均收入比率为9.6%
为什么五家样本企业加入了“亿元俱乐部”?可以从三个层面进行分析,即并购、研发和政府补贴。
并购。在21世纪经济研究所选择的五家样本企业中,除了与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有深度合作的宋新机器人公司外,其他四家公司都有相应的收购行为,旨在收购核心技术和拓展产业链。
在2014年至2015年的两年中,华昌达分别斥资6.3亿元和3.3亿元收购了上海德美科100%的股权和DMW 100%的股权。HKUST智能于2014年以5.26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干勇机电有限公司100%股权后,于今年以8亿元人民币收购上海冠智工业自动化有限公司,并以5.49亿元人民币收购肖华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100%股权。上述收购的目标都是汽车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解决方案提供商。
智松德去年增资5000万元。增资后,公司持有赖安·精机20%的股权。Ryan Seiki是一家高端冲压行业机器人和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以光机电技术为核心。
根据21世纪经济研究所,上述收购表明,国内企业通过资本运营切入工业机器人领域。目标公司拥有一定的技术、产能和渠道,可以通过并购直接“拿来”,避免R&D的沉没成本不适应市场。
并购是一种快速起步的行为,但要找到一个好的目标并不容易,同时对公司的财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因此,即使是“土豪”公司也不可避免地不会埋头研究和开发以克服技术困难。这也是追赶海外巨头的必要途径。根据相关运营收入、R&D投资和五家样本企业的最终专利价值,R&D对国内工业机器人企业的投资不小。
首先,将当前的研发支出与相关的运营收入进行比较。相应的指标是当前研发支出与业务收入的比率。这一数值分别相当于新世达、华昌达、宋新机器人和HKUST智能与智慧松德的10.42%、7.13%、5.69%、16.47%和8.31%。上述五家上市公司的平均价值为9.6%,其中HKUST智能以16.47%的R&D投资率排名第一。
其次,将相关业务收入与无形资产中的专利资产价值进行比较。对应指标是报告期末相关经营收入与专利资产价值的比率,旨在衡量每单位专利资产能够提供多少经营收入,衡量专利投资的效率。新世达、华昌达、宋新机器人和HKUST智能和智慧松德的值分别为7.78、7.50、25.19、7.36和2.71。其中,宋新机器人的得分最高,达到25.19分。
比较两组数据,宋新机器人R&D收益所占比例最小,但专利投资效率最高,而HKUST智能R&D投资最高,专利效率最低。一方面,宋新机器人原本是一家老牌数控机床企业,具有渠道优势和强大的管理运营能力;另一方面,这表明R&D投资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显示效率。
政府支持主要是税收激励和项目补贴。在税收优惠方面,上述五家上市公司均具备政府高新技术企业资格,可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项目补助方面,在政府补助的非经营性收入中,报告期内,鑫实达、华昌达、机器人、HKUST智能和智慧松德分别获得3700.43万元、228.22万元、3904.47万元、635.58万元和2041.22万元。递延收入中涉及政府补贴的项目数分别为18、2、50和20,200元,其中,报告期内获得政府补贴的宋新机器人、新世达和智慧松德位列前三,占五家上市公司获得补贴总额的91.7%。获得最多补贴的宋新机器人也获得最多的政府补贴项目,达到50个。
从数据来看,政府补贴对进入工业机器人“亿元俱乐部”的五家样本企业有不同的影响。排除政府补贴的影响,智松德将失去“1亿元俱乐部”,其工业机器人超过一半的毛利也来自政府补贴。对于其他四家公司来说,虽然政府补贴仍然占据很大比例,但并不影响它们成为收入和毛利“1亿元家庭”。这也正面说明了政府补贴的好处:政府补贴稀释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鼓励企业有更多的资源和财力投入研发。智颂德就是以R&D“第一”投资的五家企业为例。
需要走出低端市场
21世纪经济研究所认为,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短期内难以赶上海外巨型企业,但从中长期来看,国产机器人“钱景”仍大有可为。
首先,受市场需求驱动,国内工业机器人产业潜力巨大。人口红利正在消失,人口正在老龄化,总劳动力参与率正在下降。工业机器人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方向之一。根据美国银行美林(Bank of America Merrill Lynch)2015年11月发布的报告,2014年全球机器人市场的年销售额达到107亿美元,创下历史纪录。据估计,到2020年,其市场规模将达到830亿美元。
根据这份报告,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采购市场,中国每万名员工拥有35个机器人,日本和德国分别拥有约300至385个机器人。中国仅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一半,排名世界第28位。此外,中国的高端工业机器人仍相对依赖进口。如果国内工业机器人可以“进口”到国内需求,那将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其次,政策红利正在推动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去年,“中国制造2025”开始实施,工业机器人被明确列为大力推进突破性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之一。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要建立完善的工业智能制造设备体系,工业销售收入超过3万亿元,实现设备智能化和制造过程自动化。这些都体现了国家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视。
三是相关技术基础逐步形成。随着国家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欧美政府放松对中国的海外并购,阻力越来越小,无论是解决内部技术问题还是从国外购买技术。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近年来,中国对研究和实验发展的投资一直以高于经济增长率的速度增长。除了2014年9.9%的增长率外,2010-2013年的增长率超过了两位数。国家对科学研究的大量投资将通过生产、教育和研究的合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欧美国家逐渐在中国开放了更多限制性行业。M&A通常使企业能够迅速获得先进技术,例如,美的集团(000333,BUY)收购德国机器人巨头KUKA。
然而,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充满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
首先,虽然中国的科研经费继续高速增长,但由于国内科研基础太薄弱,科研成果产业化需要时间等待,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消化科研成果,使其产业化服务于高端工业机器人制造业。
其次,当前全球经济形势普遍低迷,国内制造业也面临困难。国内企业希望在现金流普遍紧张的情况下进行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进入资本密集型的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这带来了更大的融资压力。
最后,从相关产业技术的积累来看,目前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科研水平相对落后,核心部件的技术含量较低。因此,国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大多数国内市场被外国公司占据。由于缺乏技术水平,中国制造商生产的大多数机器人只能用于一般加工和装配等精度要求较低的领域,而在汽车、电子等机器人应用成熟的领域,市场基本上被国外品牌垄断。
标题:国产工业机器人亿元俱乐部扫描:需走出低端化陷阱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4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