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571字,读完约11分钟

如何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已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关键。绿色金融作为经济与环境之间的重要桥梁,其发展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对此,国家行政学院经济系副主任董晓军教授指出,要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构建四大体系,包括健全的绿色金融法律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完善绿色金融指标体系和多元化绿色金融产品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发展绿色金融是全球绿色转型的总趋势

记者:绿色金融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中国要把绿色金融发展提到战略高度?

董晓军:绿色金融,又称环境金融和可持续金融,是指金融部门以环境保护为基本原则,在投融资决策过程中充分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旨在通过最优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产品组合解决全球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中国发展绿色金融已经上升到战略高度,这是基于三个因素。从国际角度看,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金融体系与可持续发展的统一》,融资仍然是促进绿色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最大挑战之一。绿色金融是金融业和环境产业之间的桥梁。绿色金融的意义在于金融业为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和绿色经济转型提供融资支持。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发展绿色金融符合全球绿色转型的大趋势。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从国内来看,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也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失衡等问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绿色产业,已成为支撑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然而,在中国发展绿色产业存在巨大的资金缺口。据估计,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资本需求超过2万亿元,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这意味着中国的绿色融资仍有1.7万亿至1.8万亿元的资金缺口。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从金融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发展绿色金融也是金融业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金融理念的提出和实践是21世纪金融创新、发展和竞争的制高点。发达国家的大银行早就认识到,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是与整个社会的利益相联系,并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在对实施赤道原则的51家金融机构和未实施赤道原则的56家金融机构的比较研究中,发现采用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具有更高的社会声望。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中国的绿色金融实践仍处于探索阶段

记者: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障碍?

董晓军:从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实践来看,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环保企业提供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些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第二,金融市场和金融衍生品被用来限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表现在碳交易市场上与碳金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上。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绿色信贷。绿色信贷主要是指我行对可能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对有利于环境保护的项目给予贷款支持。在国际上,有一个企业信用的一般规则,即“赤道原则”。这是国际金融业的基准,商业银行在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因素,为项目融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提供了一个框架。2007年7月30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赤道原则的背景下联合提出了“绿色信贷”政策。2012年,中国银监会发布《绿色信贷指引》,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兴业银行率先实施赤道原则,成为中国第一家赤道银行。目前,中国绿色信贷发展迅速。截至2016年6月底,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到7.26万亿元,占全部贷款的9%。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吉、净值、信息)贷款余额为1.69万亿元,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为5.57万亿元。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什么是绿色债券?狭义的“绿色债券”是指气候债券,广义的“绿色债券”是指与环境保护行动有关的所有债券。在使用方面,与普通债券相比,绿色债券强调募集资金的“绿色使用”,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改善环境。就到期日而言,绿色债券有助于缓解到期日错配对中长期信贷的制约。中国银行业的平均债务期限相对较短,一般为6个月,而银行可以发行5年、7年和10年的绿色债券。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在伦敦证券交易所发行了首只绿色债券,为中国金融机构在海外发行绿色债券开创了先例。2015年12月22日,央行发布了关于在银行间市场发行绿色金融债券的公告,明确银行间债券市场应推广绿色金融债券,重点支持温室气体减排等六类绿色项目。2016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成功承销发行了中国首只绿色金融债券。到2016年底,中国绿色金融债券将达到3000亿元,占全球绿色金融债券总量的一半以上。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什么是绿色保险?绿色保险通常指与环境风险管理相关的各种保险计划。其实质是将保险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工具来处理一些环境问题,包括气候变化、污染和环境破坏。目前,我国绿色保险的主要形式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2015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提供风险保障244.21亿元,同比增长7.52%。当然,保险机构也在探索推出低碳环保消费品的责任保险、森林保险、农牧业灾害保险等产品;鼓励保险基金和基金投资环保绿色产业;建立和完善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巨灾保险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建立也是中国绿色金融的重要探索。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东、深圳和湖北已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2017年,中国将开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近年来,商业银行相继推出了与碳排放挂钩的绿色金融管理和基金产品。但是,由于我国相关政策和法律不允许金融机构直接参与交易,它们只能通过提供碳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参与碳排放权相关业务的交易,只有企业才能参与碳排放权交易。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目前,绿色金融在中国的实践还处于发展和探索阶段,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不完善。近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鼓励和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国务院、环境保护部、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家部委以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发布的指导意见大多停留在部门规章和指导层面,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整法律法规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二,绿色金融标准不完善。目前,财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尚未建立统一、明确的环境评价标准。现有的绿色金融标准大多是全面的、原则性的,缺乏具体的指导目录和环境风险评级标准。商业银行难以制定相关监管措施和内部实施细则,绿色金融措施缺乏可操作性。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三,绿色金融资源配置不平衡。一是绿色金融融资倾向于政府主导的环保项目,中小环保企业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其次,绿色金融产品主要针对企业,针对个人和家庭的却很少,并且缺乏鼓励绿色消费的产品,这使得绿色金融产品难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发达国家的经验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记者:国外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可以借鉴哪些经验?

董晓军:国外绿色金融实践出现较早。早在1974年,前西德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环境银行。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颁布了《超级基金法》,要求企业对其造成的环境污染负责,从而使信贷银行密切关注和防范潜在环境污染造成的信贷风险。随后,英国、日本、韩国、欧盟等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各种尝试和探索。这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2004年,欧盟颁布并实施了《欧盟环境责任指令》。在美国,金融机构的环境责任被写入法律条文,其中明确规定了贷款人的责任。标准普尔全面考察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环境、社会和企业治理要素。2010年,韩国政府发布了《低碳生活增长基本法》,规定了一系列促进低碳生活增长的措施。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得到了财税政策的支持。为了解决绿色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的市场失灵问题,引导私人投资进入绿色产业,英国政府设立了专门的政策性银行——英国绿色投资银行。2013年,美国马萨诸塞州政府将发行绿色债券所得资金直接用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欧盟规定绿色信贷和证券化产品可以享受税收优惠。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三,建立绿色财务评价体系。发达国家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建立了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系统。在美国,一些进出口银行制定了环境评估政策,要求对各种项目的银行贷款提前进行环境影响评估。伦敦金融创新研究中心开发了一套环境风险评估方案,对企业的环境风险进行分级。花旗银行成立了环境和社会政策评估委员会,建立了覆盖所有银行业务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体系,不仅扩大了赤道原则的实施范围,也提高了实施标准。汇丰将赤道原则纳入信用风险管理,并根据分类和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提供融资以及融资金额。日本瑞穗银行为项目融资和银团贷款制定了符合赤道原则的工作流程和指标体系。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四,发达国家的绿色金融产品更加丰富。目前,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拥有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覆盖了许多领域,涉及到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从绿色金融产品的实施主体来看,可分为四类:零售银行、企业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和保险;从绿色金融产品的范围来看,它涵盖了企业、家庭和个人等不同的对象,拥有广泛的受众。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构建四大体系促进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

记者:您对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建议?

董晓军: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还存在一定差距。为了实现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努力构建四大体系:

首先,建立健全绿色金融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在法制建设方面,应尽快制定和完善系统的法律保障体系,包括绿色金融基本法和绿色金融监管。在制度层面,包括:(1)在更多领域和行业实施强制性绿色保险制度,构建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2)明确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环境法律责任和环境披露义务,规定组织的绿色投资使命。(3)建立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性披露制度。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二是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绿色金融具有正外部性。为将外部性内部化,政府相关部门应根据宏观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制定一系列配套政策,形成积极的激励机制,引导相关方积极参与绿色金融,激发市场活力。例如,政府可以通过公共财政资金、利息补贴、税收激励、信贷激励等手段鼓励中小企业参与绿色金融活动;通过ppp模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投资领域。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第三,建立完善的绿色财务指标体系。与金融法律政策创新推动顶层设计改革不同,绿色金融指标体系的构建更注重金融体系的微观基础。建议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环保部等部门共同牵头研究确定绿色评级标准和方法,评级公司对企业和项目进行绿色评级。方便金融机构获取企业或项目的环境信息,从而保证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四是建立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在开发绿色金融产品时,不仅要满足投资者对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资需求,增强银行的竞争力,还要实现全民参与。在绿色消费产品创新方面,商业银行可以重点研发个人住房贷款和与绿色指数相关的环保汽车贷款,并将碳排放贷款利率与环保理念相结合,鼓励个人客户消费绿色产品。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成熟经验,开发与环境保护指数、气候指数和水资源指数挂钩的金融产品。(明天的照片)

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董晓军,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教授,学术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一亿人才工程”国家候选人、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经济评估组专家、中国妇女“争创优秀”先进个人、中央国家机关先进个人。

标题:推动绿色金融四大体系建设 助力经济转型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