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793字,读完约9分钟
陕西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自2015年以来,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大幅下滑,增速从两位数下滑至一位数。2016年1-8月,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仍处于历史低点。与此同时,2016年1-5月,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降至4.5%,创历史新低。在此背景下,结合陕西经济发展的特点,从产能过剩的角度研究了陕西投资增长放缓和投资效率下降的内在原因,并从“去产能”和“优秀投资”的协调推进方面探索了陕西投资增长的有效路径。
从产能利用率的角度衡量产能过剩
(一)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标能够反映产能过剩的程度。产能利用率是表达产能利用程度的指标,是反映产能利用情况最直接的指标。它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优生产能力之差,是指实际产量与设计生产能力之比,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能否得到有效利用。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产能利用指数进行工业统计和后续分析,用来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趋势。由于陕西产能过剩行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钢铁等工业领域,我们重点构建反映工业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指标。然而,根据中国统计部门发布的数据,产能利用率指标尚未正式发布,存在数据可用性问题。为了直接反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我们从设备利用率的角度选取指标,利用工业景气的连续调查数据来近似反映企业的产能利用率。根据国内学者的实践,选取陕西省208家工业企业景气扩散指数中的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数来近似工业能力利用。该指标值越大,工业企业的产能利用水平越高,产能过剩问题越少。
(2)自市场经济建立以来,陕西省产能波动经历了三个阶段。从陕西省的情况来看,自1993年以来,陕西省工业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数呈现出“两降一升”的三个阶段。在第一个下降阶段,陕西省工业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数从1993年第四季度的37.16下降到1998年第三季度的22.30,降至工业景气监测系统建立以来的最低水平;此后,进入上升阶段,指数从1998年第四季度的28.72逐渐上升到2006年第二季度的48.50,达到监测系统建立以来的最高水平;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它进入了一个新的下降阶段。陕西省工业企业设备能力利用水平指数从2006年第三季度的46.58下降到2016年第二季度的30.77,为近15年来的最低水平。陕西省工业企业设备产能利用水平指数波动的三个阶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陕西省产能过剩的状况和趋势。
陕西省投资增长与投资效率的变化特征
(1)陕西省投资快速增长后,驱动力明显下降。改革开放40年来,陕西省投资体制的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资金来源更加广泛,有效地促进了投资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在基础设施、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吉、净值和信息)方面进行了多层次、大规模的投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从1978年的20.3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9826.65亿元,增长900多倍。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坚持项目驱动战略,不断完善投资增长的内在机制,有效促进了投资的持续增长。2003年至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率为32.6%,是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的时期。然而,自那以后,全省投资增长势头有所下降,并已进入连续三个下降期。第一轮下降发生在2011年至2013年,年均增长率降至27.7%;第二轮下降发生在2014年,增长率降至17.8%;第三轮下降是自2015年以来,2016年1月至5月的最低增长率降至4.5%。总体而言,陕西省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增长势头明显下降。
(2)基于icor指数测度的投资效率显著下降。ICOR(增量资本产出比)是从增量角度衡量的投资效率,它是用当年的增量资本除以当年的新增产出计算出来的。该指标易于使用,能够反映新投资的动态效率。该指示器是反向指示器。指标值越大,增加单位产出所需的新资本就越多。总体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陕西省的边际资本产出比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稳定和高投资效率阶段(1981-1997):在此期间,陕西省的边际资本产出比保持在1.30-3.20之间,趋势相对稳定,是投资效率最高的阶段,即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需新增资本不超过3.2个单位。二是投资效率波动缓慢下降(1998-2011年):在此期间,除2009年外,陕西省其他年份的边际资本产出比保持在2.61-5.75之间,陕西省的投资效率较前期有所下降。除2009年外,每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的新增资本保持在5.75个单位以内。在此期间,投资效率的波动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极大影响。在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投资效率明显下降。第三,投资效率单边快速下降阶段(2012-2015年):与前两个阶段完全不同,在此期间,陕西省投资效率呈现单边快速下降,投资效率下降速度加快。计算结果显示,2012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将需要6.61个单位的新资本,到2015年,每增加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将需要41.14个单位的新资本。在过去的四年里,增加一个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所需的新投资额增加了五倍多。
需要协调和促进解决产能过剩和提高投资效率
(1)短期而言,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以传统优势产业高端发展为引擎,保持投资有效增长。一是继续发挥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撑作用。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投资增长,特别是2014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有必要继续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支撑作用。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将实施短板基础设施项目,尽快探索建设一批可以尽快实施的地下管网、农村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项目,填补陕西短板基础设施的空白。简化投资项目审批程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充分激发民间资本的投资动力,提高投资过程的整体效率。充分发挥ppp机制的主导作用,带动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不断促进基础设施投资效率的提高。
第二,立足禀赋优势,促进投资发展高端产业。在保持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合理投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禀赋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要充分发挥陕西优质能源优势,稳定能源化工投资,促进陕北能源化工高端发展。加大对制造业升级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投入,建设一批“中国制造2025”项目,将科技教育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生态和人文优势,加大对“人文旅游+生态旅游”优秀项目的投资,挖掘生态和人文资源潜力,打造陕西特色旅游品牌。
三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多元化融资模式。形成以资金引导、投贷款结合为先导、信贷支持、债务融资为基石、股权转让、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盘活存量的融资模式。继续加大信贷资金对基础设施投资的配套力度,加大对棚改项目的信贷投入,形成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金融支持的基石。充分发挥产业基金和建设基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积极吸引民间资本、风险投资基金和信托基金介入,构建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模式;加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企业集合债券等债务融资工具的使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金融创新,通过投贷结合、银信合作、矿产资源证券化等融资方式,构建高端产业发展与深化金融服务的有机结合,形成长期稳定的高端能源化工投资资金来源。积极探索项目收益权证券化和以项目收益权为抵押的债务融资模式,以绿色金融发展为切入点,形成生态人文旅游项目开发的新融资模式。
(2)从长远来看,优化投资市场环境和投资结构,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增强投资增长的内生动力。从长远来看,不合理的经济结构是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下降的关键,而投资结构和所有制结构只是经济结构的外化。因此,为了协调和处理产能过剩和投资效率下降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结构优化的“牛鼻子”,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驱动力。
一是遵循效率优先的原则,通过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要优化经济结构,逐步调整投资结构,提高第三产业在陕西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发挥关中-天水经济区、西县新区和Xi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优势,加大对软件开发、技术研发、信息通信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加快产业集聚,形成第三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格局,不断提高投资效率,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第二,促进产能过剩的解决,减少无效资源占用,增强投资增长的活力。解决产能过剩可以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思路进行,从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和增加对第三产业投资两个方面采取综合措施,增强陕西投资增长活力。特别是在煤炭、钢铁等产能过剩企业的转移整合中,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介入,促进投资的股权结构更加均衡,符合“一带一路”战略,加快产能过剩企业的转移,形成更加敏感的抑制产能过剩的市场机制。
第三,继续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去产能”、“增效”中的导向作用。加快推进金融市场化,理顺资本要素价格机制,形成更加均衡的利率和汇率机制,更合理地反映资本要素市场价格波动。建立与行业做大做强、并购等相适应的金融支持模式。为产能过剩企业的重组和兼并提供必要的融资服务,推动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创新融资模式,增强与陕西经济“赶超”发展的契合度,充分发挥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和导向作用。(作者是中国人民银行Xi分行副行长)
标题:协调推进产能过剩化解与投资效率提升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30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