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480字,读完约16分钟
主持人李小虹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能源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风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乃至世界风电产业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5年底,全球累计风电装机容量达到4.32亿千瓦,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29亿千瓦,目前已超过1.4亿千瓦,居世界首位,但面临的问题日益突出。11月29日,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的《中国风电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蓝图,以优化布局为核心,以重点任务为载体,以创新发展方式为手段,以政策机制为保障。
客人
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秦海燕秘书长
林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蒋,工业研究院新能源产业分析师
“十三五”风电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现状如何?该计划对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秦海燕: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爱吉、净值、信息),近年来,中国风电产业不仅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国际先进水平的产业体系,装备制造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领先技术产品出口到全球近30个国家和地区,风电已成为中国为数不多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之一。尤其是中国的风电产业有着良好的基础。经过十年的努力,中国已经掌握了风力发电机组的核心设计技术,一些技术已经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甚至引领了全球技术的发展。例如,低速风力市场的发展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该规划对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内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指导和带动作用。该计划确定了风电行业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具有较强的针对性。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成为未来全球能源转型的大趋势,环境压力和气候变化的压力也促使中国进一步发展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当前,实施能源低碳转型,走清洁发展之路已成为各国的共识。中国承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将达到15%左右,到2030年将达到20%左右。随着巴黎协议于11月4日正式生效,这些承诺将上升为中国各级政府必须履行的法律义务和约束性目标。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和其他机构的计算,为确保实现15%的目标,除核电和水电的贡献,到2020年,非水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必须达到6500亿千瓦时以上。根据目前不同可再生能源的平均利用小时数,届时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将达到至少2.1亿千瓦。风力发电已经成为中国推进能源转型的核心内容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规划》描绘了未来五年中国风电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蓝图。
林:中国风电产业发展迅速,增速快于其他能源。“十三五”期间,为了实现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约占一次能源消费15%的目标,从目前的发展角度来看,最大的贡献应该是风能,它也是未来增长潜力最大的可再生能源。
姜:风电产业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新领域。然而,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风力发电行业的发展步伐逐渐放缓。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改善和智能电网等风电基础设施的完善,预计接网困难等不利因素将在未来2-3年内消除,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快速发展。《规划》提出的总量目标、消耗和利用目标、产业发展目标、协调风电建设布局和努力解决消耗问题三大发展目标,将促进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该计划的亮点是什么?中国风电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
秦海燕:规划中建设布局的调整和优化是重点和亮点。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具有分布广、密度低的特点,更适合当地开发和就近利用。在负荷中心的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大规模开发风力发电项目更符合可再生能源的禀赋。“十三五”期间,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将成为中国风电发展的重点。为了使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成为风电持续大规模发展的重要增量市场,规划在“十三五”期间明显提高了该地区的发展指标: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增陆上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超过4200万千瓦,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达到7000万千瓦以上。同时,“三北”地区陆上风电装机容量约为3500万千瓦。这意味着,如果将上海新增的风电并网装机容量考虑在内,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新增的并网装机容量将占中国新增并网容量的56.9%,远远高于“十二五”期间的25.8%。同时,该地区累计并网装机容量将从“十二五”期间的21.7%提高到全国的33.3%。然而,要真正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努力创新发展模式。低风速地区风能资源分散,风力条件更加复杂,连续集中开发模式难以应用。“分散发展、当地获取和当地消费”是一种更可行的方式。根据这一原则,该计划提出促进连接到低压配电网的分布式风力发电的建设。与之相匹配,该计划还要求改进分散式风力发电项目的管理方法。发展布局的调整和优化也对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风电开发企业来说,首先要从战略上调整开发布局;二是中部和东部地区地形和风力条件较为复杂,对风电场的设计和选址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企业要有充分的技术准备;第三,根据模型改变原来的招标采购方式,为具体的站点投标“整体解决方案”。对于整机制造商来说,他们不仅可以组装单元,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现场条件设计单元,从销售设备转变为销售服务。未来的竞争不仅是制造能力的竞争,也是综合技术能力的竞争。只有技术过硬、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生存和发展。
江·:《规划》做出了一系列制度安排。第一,改善政策环境和管理工具;二是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和信息披露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为所有参与者创造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风电标准检测认证体系,加强产业链上下游标准的制定和修订,提升检测认证能力建设,夯实行业质量基础。《规划》指出了方向。下一步,各方要协调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全面落实全额保障性收购等关键政策,彻底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体制机制缺陷,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由于风电产业属于高科技产业,其产业化是一种高风险的经济市场行为,技术和市场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受资源禀赋、电网传输和安全可靠性的制约,中国风电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面临越来越多的问题和挑战。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适度的行业整合将带来规模效应和协同效应。除了少数拥有一定核心技术和稳定市场份额的大型企业外,上游中小备件企业将融入中游风机制造商。该计划为风电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机遇。首先,绿色经济将成为新常态下的新战略选择,而风电产业是优化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和能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其次,中国正在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一体化”等区域发展战略将催生大量绿色产业需求,而风电产业将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此外,随着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实施,利益补偿机制将被用来为风电行业开拓市场,并通过移峰填谷为风电项目的“多元全面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未来,风力发电企业将从单纯依靠政策补贴转向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有效解决风电消耗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风电消耗问题一直是中国风电发展中的顽疾。该计划提出了解决方案。实施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您对风电行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建议?
秦海燕:弃风限电已经成为中国风电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绊脚石,关系到行业的生存。《规划》把全面实施保障性收购政策作为解决弃风限电问题的关键,并再次明确了相关原则。一是逐步减少燃煤发电计划,为风电空机房预留足够的电力,确保规划的风电项目优先考虑发电,并明确化石能源发电企业应补偿因化石能源发电空机房的消耗和线路输送能力造成的风电功率限制;第二,最低保证收购时间将提高到“红线”。这为根除弃风限电这一顽疾确立了一条有效的途径,但如何在实施过程中协调相关利益主体成为最大的困难。弃风限电的核心问题是当供电能力超过需求时,如何确定发电优先级。作为一个建成的单位,无论是风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都不应该是风与火之间的讨价还价,而应该基于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标准。目前,频繁出现的严重雾霾天气让我们真切感受到了使用化石能源的成本,并警告我们环境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能源革命势在必行。我们必须下决心淘汰燃煤发电,降低燃煤发电的比重。因此,目前没有新的燃煤发电能力,这些机组应逐步淘汰,以减少燃煤发电小时,这是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例如,德国可再生能源的发电量现在占近40%。
王:风电需要进一步改善经济。从供给方面来看,风电产业正处于技术进步的过程中,技术创新应该加快。从需求方面来看,通过补贴发展风力发电产业不是一个长期的解决方案。当风力发电规模较小时,补贴有利于其发展和壮大。然而,当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它必须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未来风电将处于机制转型时期,解决风电接入问题是关键,这要求政府从宏观层面做好规划,实现电网与供电的匹配,包括与电网接收端的匹配;在微观层面,有必要制定明确的风电接入技术标准。例如,在电网方面,原则上应获得所有可再生能源;在供电方面,应提高预测预报能力,采取措施稳定风电短期波动,以减少风电波动对电网的影响,实现与电网安全可靠的匹配。当然,标准需要由利益相关者制定,包括电网企业、发电企业、能源管理部门等。只有建立合理的标准,才能促进风电产业的协调发展。
林:风电行业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发电,市场吸收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为了实现未来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对市场做出判断,减缓风电场的建设,尽量接近市场。
姜:中国电力负荷与能源资源的错位,决定了跨区域输电将成为未来中国电力发展的主要方向。UHV和跨地区输电线路的逐年提速将有助于长距离输电。供电规划和电网规划没有达到均衡匹配发展的状态。风电、火电机组数量众多的“三北”电网结构薄弱,UHV电网建设相对缓慢导致的“刚性弱通信”问题,严重制约了跨区域输电能力。此外,如何平衡输电省和售电省之间的区域利益关系也成为跨区域亟待解决的难题之一。为促进未来风电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加强行业管理,通过行业协会等机构建立风电场运行数据和测试报告的监管和披露制度。其次,配额制度是解决风电削减和消耗问题的制度保障。应建立以风电容量和等效利用小时数为主要指标的风电评估体系,以弱化装机容量评估,鼓励风电开发企业注重提高风电开发质量,将开发重点转向追求风电容量和效益。第三,发展分散电网接入和分散风电接入的优势是风电建设规模小,尾流影响小,变电站可就近接入,每千瓦投资低。此外,连接到电网的风力涡轮机靠近电力负载,因此可以在附近消耗所产生的电力,并且可以降低电力传输损耗。第四,发展海上风电场。最后,加快相关标准体系建设。
从化石能源向风能等可再生能源转变是大势所趋
中国经济时报:风力发电行业未来将呈现什么趋势?你如何看待风电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
王:一方面,风电产业仍是发展方向,未来风电装机容量将大幅增加,必须继续稳步发展;另一方面,有必要结合分布式和集中式的方法,促进风力发电建设因地制宜。
秦海燕:将能源从化石能源转变为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然而,“十三五”期间,风电发展将面临更多障碍和挑战。我们应该有创新的思维来促进风力发电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中国电力增长放缓,电力装机容量出现产能过剩。许多企业或地方政府出于眼前和当地的利益,仍然大量扩大燃煤发电,导致弃风和限电。从国外来看,欧美的新能源大多是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世界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的增长已经超过了火电的增长。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增长率已经超过了电力的增长率。欧洲和美国不再建造火力发电,所有新的电力需求都由可再生能源满足,这是大势所趋。在中国,火力发电厂的装机容量和存量很大,这导致了弃风和功率限制。此外,电力体制和机制的管理模式已不能满足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求,需要在“十三五”期间进行改革,以保持风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规模。作为一个能够引领全球发展的风电产业,它必须得到市场的支持。在过去的十年中,风力发电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因为国内市场巨大,年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技术进步,大大降低了风力发电的成本。“十三五”期间,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的空间依然存在。因此,为了保持中国风电产业的良好发展势头,使其在下一阶段继续引领全球发展,有必要保持稳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从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当年度新规模稳定在2000万千瓦以上时,更符合工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更能有效地促进技术进步,避免学习曲线的中断。因此,从行业到政府的各个方面,都应该继续努力克服当前的困难,保持风电的稳定发展规模。
林:风电产业发展前景很好,但目前市场容量较小。如西北地区由于输电困难,弃风严重,发电量不足。未来,风电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尽可能靠近市场需求和消费能力强的地区。
华敏:在“十三五”期间,中国风电产业将加快“市场化、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呈现六大发展趋势:一是加快优化空布局;第二,发展模式将加速转型;第三,产业结构将加速重塑;第四,行业实体将加快优化;第五,加快技术创新;第六,海外市场将加速扩张和其他发展趋势。中国风电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具备了在同一个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竞争的基础,也达到了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深化产业基础,提高创新能力,构建强大高效的价值链是实现升级发展的必由之路。
拓展海外风电市场
中国经济时报:目前,中国风电企业正在“走出去”向海外发展。他们面临哪些挑战和机遇?
秦海燕:中国企业在自身技术和产品质量上取得了很大进步,所以他们走出去发展海外。然而,与其他产品不同的是,风力涡轮机需要风力发电企业建立从运输、安装、调试到运行维护、管理等一系列服务系统。虽然风电企业早期走出去的速度相对较慢,存在很多困难,但整个系统建立后,走出去的速度将会加快。预计“十三五”期间将快速增长。当然,中国企业走出去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国际贸易壁垒,如关税壁垒、政治壁垒、技术壁垒等。中国正与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一起推进全球认证和相互认可体系,这将有助于中国风电行业走出去。
林:海外拓展是中国风电企业新的发展方向,这将加速未来海外市场的拓展。然而,风电企业面临着如何适应当地环境、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和运营成本、如何规避政治风险等问题。
姜:“走出去”是电力企业开拓市场、优化产业结构、获取优质资源的必然选择,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打造一流综合电力集团的重要途径。风电企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随着客户要求的日益苛刻,包括产品技术要求和产品认证要求,业务风险也将扩大,隐藏在不熟悉的法律和政策环境中的风险,以及不同国家的业务模式。“走出去”也是对企业资金的一定考验。由于我们是国际市场的新参与者,目前没有突出的技术优势,为了获得订单,我们必须承受客户在其他方面施加的压力。
《中国经济时报》:您对中国风电企业的海外发展有什么建议?
秦海燕:中国的风电企业正在海外发展。首先,他们必须稳健,不能急于求成;第二,搞好产品质量,注重商业信誉。质量可靠性对风电企业来说意义重大。良好的经营质量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是企业生存的基础,是在国际上树立中国品牌的关键。
林:海外风电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风电企业出国前应充分了解当地的市场环境、当地的风俗习惯、法律法规等。特别是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沿线国家和地区将成为中国风电产业的发展基地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产业合作格局,推动风电产业向海外发展的步伐。
姜:目前,国内风电装机容量增速已经放缓。进入海外市场为国内风电企业出口和消化部分产能提供了可能。中国正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向转变的重要战略机遇。政府加大对重点领域企业“走出去”的支持力度,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中国金融机构的金融支持也增强了中国风电“走出去”的竞争力。但“走出去”意味着通过有针对性的调查研究,了解相关国家的投资环境和法律制度,找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最大限度地降低“走出去”的风险,而不是盲目跟风。
标题:“十三五”打造风电产业发展新蓝图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9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