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361字,读完约13分钟

【编辑推】

近年来,关于东北三省经济下降的原因充满了各种观点。 东北三省曾经是中国工业、农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东北三省老龄化加剧,人才流失,工业迅速发展缓慢,经济增长动力不足,投资诉求下降等,分析了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减速的原因,以此作为东北三省经济下降的原因 国务院快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贾坤最近的研究表明,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的减速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差。 详见“重新认识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减速”( thepaper/news detail _ forward _ 1596946 )。 作者首先介绍了东北三省经济增长减速原因的观点,指出从几个角度评价存在的误区。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新东北现象”引起社会关注后,许多政策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此进行了原因分析。 现在的研究主要从要素供给、诉求结构、产业结构、体制要素、市场环境等方面进行讨论,其中很多流行的观点评价都有错误,以下逐一分析明确。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一、要素供给

关于要素供给,现在的研究中多讨论东北地区的人口流出、老龄化、人才流出等问题,有必要明确以下事实。

(1)年以来,东北地区整体没有出现明显的人口流出,另外,地区人口流出与gdp增长没有可靠的联系。

关于人口流出问题,首先有必要明确媒体报道中常见的东北地区的“每年流出200万人口”的说法。 这个数据的来源是每年第六次人口普查。 人口的“流入”是指户籍在外省,现居住地在本省的人口作为统计口径,相反作为“流出”人口,减去两者,则正为“净流入”,负为“净流出”。 从指标的定义可以看出,这个统计口径不是流量数,而是时点数,不能根据这个数据评价每年的人口流出数。 使用国家统计局每年公布的常住人口数据可知,东北地区的常住人口近年来没有显着减少,实际上稳定地微增(图1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1东北三省2000-年常住人口变化

另外,即使用人口普查数据的人口分离口径测定地区人口的净流出,地区人口流出和gdp增长也没有可靠的联系。 六普数据显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人口净流出率分别排在全国第20、第12、第10位,而排名靠前的人口流出大省如安徽、贵州、四川、重庆等,近年来gdp增长率居全国前列(表1 ) 从经济逻辑上讲,人口流动如果使劳动力在不同地区之间重新优化配置,就可以带来人口流出地和流入地的双赢迅速发展。 因此,人口外流不能成为地区经济减速的原因。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1 ; 有些省的人口净流出率和经济增长率排名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六普数据,东北三省的人居分离情况有显着差异,辽宁省的人口净流入,但吉林省的人口流出不显着,只有黑龙江省的人口流出显着,在拆除问题时不应该合并统计三省(表)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2 ; 根据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东北三省人居分离状况

(二)东北三省的老龄化问题与其他地区相比不明显,另外,地区经济的增长和老龄化也没有可靠的联系。

另一方面,东北三省近年来虽然老龄化程度有所提高,但横向比较-年各省老年人人口养育率平均,只有辽宁省老龄化程度在全国排名靠前(第8位),吉林、黑龙江两省老龄化问题相对不明显(表3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3 ; 有些省的老龄化程度排名和经济增长程度排名

另一方面,区域经济的增长与老龄化没有关联,重庆、四川、安徽、天津等省的老龄化程度比东北三省高,但近年的增长明显优于东北三省(表3 )。

(三)东北三省人力资本水平总体位于全国上游水平,人力资本增长率也没有显着下降。

东北人才流失是现有研究探讨较多的另一个供给方因素。 客观地说,东北地区的人才流失在某种程度上是存在的。 但是也应该观察到东北地区是中国高等教育资源比较丰富,高考升学率很高的地区。 因此,即使在人才外流的情况下,东北三省的人力资本存量总体上也不是全国的劣势。 以就业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占比为指标,辽宁、吉林两省-年人力资本水平排名下降,但处于全国中上游水平。 从绝对增速来看,吉林、黑龙江两省高学历就业者的比例在年后上升(表4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证明:选择2002年为基准年是因为1999年我国开始扩招大学,由此高学历劳动力占比的增加在2002-2003年出现了转折性的变化。

表4 ; 2002-年东北三省就业人员人力资本变化状况

进一步横向比较发现,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高学历劳动力的空间集聚度远远超过普通劳动力。 年,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本科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26.9%、17.2%、12.2%,而其他省级地区本科以上学历就业人员所占比例主要集中在3%~5.5%的区间,差异相对有限 如果注意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业绩之间的关系,也不存在人力资本不足会显着影响增长业绩的证据。 这与经济增长跨国经验的研究发现是一致的。 也就是说,在中等收入阶段,高学历劳动力对成长业绩的影响是有限的,人力资本越来越多,有助于高收入阶段的成长( aghion and howitt,2008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二、诉讼结构

诉求结构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一点分解认为东北三省经济增速大幅下降与经济结构中的投资比重过高有关,这种认知从前提条件到分解逻辑都与地区的实际快速发展经验不一致。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1)“投资比重过高”的前提评价与三省的现实情况不完全一致。

-从年度投资占gdp比例的平均值来看,横向比较,东北三省中只有吉林省排名相对靠前,但排在全国第10位,辽宁黑龙江两省的平均投资率分别排在全国第15位、第16位,中游水平 观察区域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以资本形成对增长的贡献率为衡量指标,-年东北三省的投资增长平均贡献率分别为全国第20位、第22位、第10位,辽宁、吉林两省对经济投资的依赖程度并不高(表5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5 ; 东北三省2006-年平均投资率和投资增长率的变化

(2)“投资比重过高,不利于地区发展”的逻辑也有问题。

“投资比重高不利于地区增长”的说明主要有三种一般逻辑:一是“高投资率会导致低效率的投资,经济增长利润低”。 二是“高投资率难以持续很长时间,投资率下降会导致增长减速”。 三是“在新的常态下成长的动力会转换,成长会被费用而不是投资所牵引”。 结合数据观察中国地区层面诉求结构与增长差异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上述三种评价在经验上很难成立。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1 .地区投资占GDP的比例与地区经济的增长业绩没有显着的负相关关系(相反有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因此“高投资率会降低增长效率”的说法根据经验不成立(图2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2 ; 区域经济增长绩效与区域投资率的关系

2 .地区“十一五”期与“十二五”期的投资率和投资对增长的贡献率有显着的长期正相关关系,而且与“十一五”期gdp的年均增长幅度没有负相关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省级地区物质资本积累的潜在效率依然很高。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3、-年地区经济增长率与支出增长率呈显着负相关,与投资增长率呈一定正相关(图3 )。 这表明,对许多地区来说,拉动当前增长必须依赖投资而不是费用,稳定的增长依赖于保证越来越多的投资。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3  ; 年支出、投资增长贡献率与gdp增速的相关性

认为“高投资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评价的最大问题是远离快速发展阶段讨论高投资率的影响。 根据国家经验,如果不考虑快速发展阶段,跨国快速发展计算的结论是,在高收入经济和低收入经济人均收入差异构成中,生产率差异比重最大,物质要素投入差异比重相对较小。 这使教条的经济分解者容易忽视物质资本积累的重要性。 但是如果集中于中等收入经济,就能找到完全不同的结论。 导致中等收入经济之间人均生产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人均物质资本保有量,而不是生产效率(图4 )。 因此,对中等收入经济来说物质资本的积累可以说仍然是长时间增长的重要支持。 我国大部分省份处于中等收入区间,如果在现在的快速发展阶段轻视物质资本的积累,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4 ; 中等收入经济与人均资本、生产力和收入水平有相关性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数据库,格罗宁根增长和快速发展中心( ggdc)pwt9.0数据。

三、产业结构

从产业结构方面研究,许多解体将东北经济增长陷入困境的原因归结为“工业一柱擎天柱”,即产业结构单一,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基于以下事实,这个观点也有问题。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1)在横向比较中,东北三省工业的比重明显不居全国前列。

“十一五”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占有率分别为51.4%、48.1%、50.8%,全国排名第12、18、14位,总体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十二五”期,三省产业结构变化方向不同,辽宁省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基本稳定,吉林省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上升,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所占比例明显下降,但总体来看,三省工业结构比重依然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6 ; 东北三省2006-年第二、三产业占比及全国排名变化

(二)从区域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中国大多数省份仍然处于需要依靠工业化推进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

年以来,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下降的同时,第二产业占比及第二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下降(图5 )。 产业结构变化的部分原因是前期刺激政策效果逐渐减少,年两产增长率基本恢复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另外,还受到了全球经济衰退、工业产品外需不振的周期性影响。 因此,不应该轻易断言近年来国民经济工业的比重下降会进一步发生趋势性变化。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5  ; 2005-年第二、第三产业对全国gdp增长的贡献率

在地区一级,“十二五”期间,地区gdp的增长实绩与二产的增长贡献率呈正相关,与三产的增长贡献率呈反相关(图6 )。 这表明,除北京、上海等少数中心城市外,许多地区处于依赖工业化推进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阶段。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6  ; 2005-年地区第二、第三产业增长率和增长业绩

(三)东北三省经济增速下滑在第二产业而不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方面存在问题。

“十二五”期与“十一五”期相比,东北三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上升。 三省认为,辽宁省和黑龙江省的二产增长拉伸动力下降幅度大,gdp增长幅度也大,吉林省的二产增长贡献率下降幅度相对小,经济增长幅度相对小(表7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7 ; 东北三省2006-年第二、三产业对增长贡献率的变化

4 .东北三省第二产业的问题越来越多,在于能力而不是结构。

一点研究使东北三省工业的迅速发展陷入困境是因为工业部门内部存在结构矛盾,即二产中重工业的比重过高。 这个评价也有问题。 从产值构成来看,辽宁省产值所占比例高的工业领域是装备制造、黑色金属冶炼加工、农副食品加工制造、石油核燃料加工,吉林省产值所占比例高的工业领域是汽车制造、农副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制造,黑龙江产值占 三省主导性工业领域的产值比重也明显高于对应领域的全国平均产值比重(表8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8  ; 年东北三省要点工业领域的产值占有率与全国对象

但问题是,由于近年来全国水平领域产值的增加和利润的增加,这些工业领域只有采矿、石油核燃料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的增长很弱,农副食品加工制造业的增长与工业部门的整体增长几乎相同,装备制造、汽车制造、汽车制造 特别是在一点产业转型升级比较顺利的地区,装备制造、汽车制造、医药制造是产业迅速发展的亮点领域。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因此,从全国水平的工业结构转型方向来看,黑龙江确实存在一定程度上工业结构水平不高的问题,但辽宁省和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在结构上并不低,其主导领域与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方向一致。 对于辽宁、吉林两省支柱产业和全国同一产业的增长表现,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和吉林省汽车制造业的产值、利润增长率比全国平均水平明显(表9 )。 通常,某省的支柱产业也应该是该省的特征产业,但辽宁的装备制造、吉林的汽车制造近年来的产值和利润的增加低于该领域的全国平均水平。 这是辽宁、吉林两省工业迅速发展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其主导产业的特征和潜力没有比较有效地发挥,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本身有问题。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9  ; 年东北三省要点工业领域产值的增加和全国范围的应对

四、体制因素

很多分解将东北经济增速下降的原因归结为体制因素,即国有经济比重高归结为市场主体活力不足、利润不高、竞争力不强。 这个评价与以下事实不一致。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1)纵向看,东北振兴地区战术实施以来,东北三省非公经济发展迅速,国有经济比重迅速下降。

测量国有经济的比重可以从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两方面来看。 从附加值所占比例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国有工业公司产值所占比例从2005年的54.1%、67.4%、76.8%下降到去年的25.5%、35.8%、47.2% (图7 )。 从就业占有率来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城区就业中,非民营企业就业者的比例从2008年的54.7%、60.7%、67.5%下降到去年的49.6%、46.0%、56.1% (图8 )。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7  ; 东北三省工业部门国有经济产值比重变化

图8  ; 东北三省城镇非民营企业就业比重的变化

(二)横向比较,年后东北三省,特别是辽宁省国有经济的比重在全国排名中不算特别靠前。

年,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规则上工业中国有控股公司增加值的平均比重分别排在全国第20、第10、第8位(图9 ),城市非私营部门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排在全国第19、第25、第13位(图10 )。 黑龙江的国有经济比重相对较高,但辽宁和吉林的国有经济比重没有以前高。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图9  ; 年各省规则上工业国有控股公司增加值平均比重

图10  ; 年各省城镇非私营企业就业比率

(3)年以来的地区经济增长实绩和非公共经济比重也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无论是从产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来看,年以来地区经济增长的业绩与国有经济比重都没有显着的相关性。 比如重庆、贵州等省市的经济增长率是全国最快的,但国有经济的比重比辽宁省高。 五、迅速发展市场环境、地区文化等软环境因素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除了这些因素外,现在的研究还从市场环境、地域文化、干部风格等地区迅速发展软环境因素来说明“新东北现象”。 这些问题在东北三省一定程度上确实存在,但是否能合理说明三省近年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也值得研究。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1) .长时间缓慢的变量很难说明经济增长的中短期变化。

东北三省增速下降是近年来的问题,2005-年间,三省gdp年均增速维持在两位数以上,快速发展速度不慢。 市场环境、地区文化、干部作风等因素是一定期间内不急剧变化的缓慢变量,如果这些因素导致东北三省年来经济增长率的下降,那么在年前的7、8年间这些因素如果不影响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不太说明了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二) .不要逆转区域经济增长低迷的原因和结果

市场环境建设、干部作风等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不是单纯的单向影响,在一定条件下也有反因果关系。 媒体是在恶劣的东北地区迅速发展软环境的许多实例,实际上在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率下降后显示出了显著的问题。 因此,这些问题应该被视为地区经济低迷的结果,不是一个原因。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例如,很多媒体报道的东北一点地区的“jqk”现象(“新任官不认识旧账”,地方在吸引外资时用“空头支票”“挽留”“卷起”,公司落地后“擦油”) 需要进一步考虑的是,为什么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公司的培养,加大税基,而不是长时间实现财政收入和公司快速发展的共赢,而是采取“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 实际上,地方政府的短视行为可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财政收入大幅下降的缘故,只能打公司的主意,因为“粮食用完”而“杀鸡”。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3) .相关数据也不支持软件环境因素的解释

目前,比较东北三省市场环境、地域文化、干部作风等问题的分解评价多来源于研究者的个人主观体验或一些二手材料,不可避免地具有片面性。 如果关注比较综合和全面的数据,就会发现软环境因素对东北地区增长下降的解释也是有限的。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关于地区快速软环境发展的比较全面的分解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下属国民经济研究所从2000年开始继续进行的“中国市场化指数”课题研究,课题组最近于年4月发表(王小鲁等人)。 本研究建立的市场化指数体系由政府和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产品市场发育程度、要素市场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发育和法制环境等五个方面的18项基础指数组成,基础数据由国家统计局等公共机构发表的统计 这项研究表明东北三省的市场化指数自2008年以来一直在提高。 与其他地区相比,三省的市场化指数总体处于全国中游水平。 与三省相比,辽宁的市场化指数最高,黑龙江最低(表10 )。 这些事实表明,尽管市场环境等因素长期以来对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重要影响,但不能很好地解释东北三省以来经济增长的短期快速下跌。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表10  ; 东北三省市场化指数

五、研究下一步应观察的几个问题

根据上述分析,以现在流行的观点,无法很好地说明近年来东北三省经济增长率大幅下降的原因,需要结合相关数据进一步深入分析东北地区快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下一项研究特别应该观察以下几个问题。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第一,要合理判断东北三省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的严重性,不能过于轻视和夸张。 三省gdp增速下降在多大程度上是结构矛盾造成的,在多大程度上是外部周期性冲击造成的,短期问题和长时间矛盾必须区别开来。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第二,在政策分解中不应该探讨三省的简单合并。 三省地域毗邻,文化相似,但从上述分解来看,三省经济产业的结构特征有很多明显差异,中长期快速发展趋势也有很大差异。 因此,三省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必须分开讨论。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第三,必须在区域产业结构、投资费用结构、市场主体结构等结构层面建立正确的战术评价。 如果战术方向评价错误,无论具体政策制定得多么细致合理,地区迅速发展都会形成南辙。 例如,在产业结构方面,辽宁、吉林的问题不是工业发展得太快,而是工业不强,因此,地区将来转向服务业,抛弃多年积累的制造基础,是抛弃书本的一种方法。

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第四,不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体制机制、快速环境发展等因素,要深入分解和反思政策操作水平的失误和不足。 东北地区的迅速发展确实面临着许多制度和环境方面的制约因素,需要通过深化未来的全面改革来释放活力,增强动力。 但是,三省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问题,不仅仅是体制原因造成的,政策操作层面的责任是不可避免的。 在上次东北振兴战术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能比较有效地利用中央赋予的政策、资源支持来增强地区的快速发展能力,加强实体经济,就不会进行房地产等短期项目,而陷入今天快速发展的困境。 新的东北振兴政策为了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政策执行水平的问题也需要明确。 (本论文来自澎湃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原始信息请下载“澎湃信息”app )

标题:热门:“新东北现象”研究的认知误区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6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