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51字,读完约4分钟
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牛郎织女》的故事原本充满了“久别重逢,久别重逢”的无限悲伤,但现在却充满了“七夕经济”驱动的欢乐和浪漫。
2006年,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过去的十年里,七夕节从一个低调的传统节日被贴上了“中国情人节”的标签。然而,七夕的经济不能仅仅依靠商业噱头。
“在中国,仅仅把‘七夕’包装成情人节,并不能完全承载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很多人并不完全了解它的文化内涵。”清华大学传播学院研究员李曾经说过。
中国情人节,一个有着新标签的传统节日,在被商业化之后,逐渐成为中国假日消费的新热点。鲜花缺货,餐馆排队,电影院爆满,这是假日消费的典型现象。
然而,一些民间专家告诉《国家商报》,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没有情人节,随着“七夕经济”概念的传播,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庸俗化存在着隐忧。
传统节日被“网络化”
虽然七夕在中国原本是一个传统节日,但现在越来越多的网民将其与西方的2月14日情人节相提并论,属于“浪漫节日经济”范畴的还包括5月20日和11月11日的光棍节,这完全是由互联网创造的。
据罗钟资本创始合伙人高剑锋介绍,七夕被包装成“中国情人节”,是一个随着网络经济而兴起的节日。
那么这个“中国情人节”带来了多大的网上消费呢?
根据阿里大数据向《全国商报》记者提供的数据,随着七夕节的临近,在阿里巴巴零售平台上搜索“鲜花”、“玫瑰”、“巧克力”和“七夕礼物”的人数突然增加。根据天猫花卉的统计,同一城市大约84%的花卉是玫瑰。七夕销售额逐年增长,去年七夕期间同比增长97%。
鲜花并不是唯一销量上升的商品。根据天猫电器城的数据,本周剃须刀、电动牙刷和美容仪器等护理用品的销量都大幅增长。阿里认为,这些实用的电器是已婚人士“过节”的首选。
此外,国家商报记者还发现,一些性玩具电子商务公司也“暗斗”七夕,并推出各种促销活动。
然而,尽管被冠以“中国情人节”,与传统的西方情人节相比,七夕的消费仍有差距。根据阿里的数据,与西方2月14日的情人节相比,七夕节的鲜花销量难以匹敌。
事实上,“中国情人节”的概念并不仅仅是商家的炒作。高剑锋认为,七夕节经济的兴起与网络经济密切相关,一些互联网巨头对此给予了一定的指导,但大多数都被网民认可。
高剑锋表示,就鲜花而言,随着物流配送网络经济的成熟,它刚刚发展到一个爆炸点,而节日只是给消费者一个“购买”的理由,所以类似的商品在节日期间爆炸,呈现出几何级数的放大。
有待发展的商业文化
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是网络经济消费的急剧增长,另一方面是假日经济的问题。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也被称为“乔奇节”。2006年,七夕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8月9日,福建省著名民间专家彭一万在接受《国家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情人节”显然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七夕和元宵节是最接近西方浪漫观念的“情人节”。然而,七夕传统节日本身包含着更丰富的内涵。例如,在福建南部,七夕包饺子,然后用钉子捏一个窝。传说它是用来装织女的眼泪的。此外,七夕还有各种传统的民俗,如“祈求好运”。
专家认为,单纯将传统节日转化为消费节日的商业包装,并不能充分承载七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文化元素,许多人并没有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导致传统节日的庸俗化。
“假日经济不能仅仅被贴上‘爱情’的标签,简单的商品折扣就是假日。这种节日很快就会失去传统节日的内涵。传统节日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这也将对商业产生反作用。”一些民俗学家这样认为。
“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民俗文化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有必要充分挖掘节日的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商业的繁荣,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前面提到的民俗学家说。
标题:七夕节钱味有点浓 文化内涵待挖掘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4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