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467字,读完约4分钟

8月31日发布的《中国保险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要加强保险监管,牢固确立风险防范底线,特别是要加强流动性风险控制。近年来,由于金融市场的动荡因素,保险业尤其是寿险行业的流动性风险持续上升,控制流动性风险已成为保险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保险业健康发展须管住流动性风险

第二代定性监管的第二个支柱将流动性风险作为一个独立的项目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保险公司不能及时或以合理的成本获得足够的资金支付到期债务或履行其他支付义务的风险。”保险公司通过资本在承保、投资等业务领域的流动创造价值,因此是否有足够的资本能够在所需的时间节点流入这些所需的领域,决定了企业发展的成败。目前,流动性风险上升主要是由于负债和资产的期限错配矛盾。

保险业健康发展须管住流动性风险

有专业人士指出,要建立符合并适应第二代监管框架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保险公司应从事前、事中和事后三个方面努力完善流动性管理的闭环。首先,进行前瞻性识别,预测公司本身是否承担了实际无法承受的流动性风险,以平衡资产方和负债方之间的流动性。主要通过现金流预测和现金流压力测试手段。具体来说,就是公司未来业务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可能的现金流量。可以分别收集到资产侧和负债侧,并且可以评估未来不利市场因素(即所谓的压力情景)对公司的可能影响。如果发现公司的流动性风险超过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需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其次,流动性风险指标应该每天测试。除了第二代要求的净现金流量、综合流动性比率和流动性覆盖率指标外,专家们还建议监控经营净现金流量比率、压力情景下的净现金流量、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和负债方的流动性指标,并根据其触发程度制定相应的流动性应急预案。此外,保险公司还应建立流动性风险偏好的支撑框架体系,利用量化工具建立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和关键风险指标的自上而下的传递机制,确保高级管理层设定的风险偏好策略在具体业务活动中得到落实。

保险业健康发展须管住流动性风险

目前,我国保险业对流动性风险的管理和控制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工具开发等技术方面还存在许多挑战。普华永道(PricewaterhouseCoopers月发布的《2016年保险公司支付第二代和第二支柱与风险管理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78家公司中,大部分公司仅根据监管要求进行流动性风险指标计算和压力测试,26%和18%的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和指标监控分析,只有少数大公司自行开发压力情景和模型,或将压力测试结果真正应用到实际业务规划中。在风险偏好体系建设方面,由于公司内部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理解和接受程度较低,以及在第二代薪酬规则下构建风险偏好体系的技术难度较大,近一半的保险公司尚未建立与第二代薪酬相适应的风险偏好体系。虽然一些公司已经建立了风险偏好和容忍度,但还没有实现传导,因此无法约束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行为,也无法有效发挥风险管理的作用。此外,资产负债匹配模型和工具的构建需要改进。数据显示,只有4家公司为第二代开发了相应的模型和工具,并将其应用于资产配置等领域,9家公司开发后尚未实现实质性应用。

保险业健康发展须管住流动性风险

显然,加强流动性风险管理和控制迫在眉睫。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指出,如果寿险行业不能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让资产负债流动性错配风险上升,整个行业都有可能遭遇危机事件。因此,保险产品应以风险保护和长期储蓄业务为重点,辅以短期理财业务;投资应以固定收益业务或固定收益业务为基础,以非固定收益业务为补充,定价应谨慎、保守,以有效降低债务成本。保险机构应努力实现资产负债管理的“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加大风险控制投入,收紧风险围栏,保障中国保险业健康发展。

标题:保险业健康发展须管住流动性风险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