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98字,读完约5分钟
从2016年到年底,国内生产总值在前三个季度保持了6.7%的增长率。此外,许多宏观指标正在企稳,许多机构预测2016年经济将保持6.7%的增长率。
至于2017年,机构普遍预测经济增长率将下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可能在6.5%左右。原因是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例如,热点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会对投资产生影响,而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仍然不高;另一方面,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趋势不利于追求更高的经济增长率,这可能会带来更多的资产泡沫。
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将继续实施。一些机构表示,2017年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不会太高,空.的财政赤字将会上升继续坚持减税和企业减免税,地方政府负债率提高带来的后续风险需要特别关注;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基础设施投资仍将是稳定增长的关键,有必要更多地依赖ppp模式。
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芳的测算,“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可行区间约为6.2%-6.7%。
蔡芳说,如果没有通货膨胀和周期性失业,经济增长率不应超过6.2%的下限;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预计经济增长率将上升,超过6.2%的增长率,但不应过度刺激。例如,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滋生资产泡沫,促进杠杆率的提高,并可能最终酝酿系统性风险。由改革红利决定的上限不会超过6.7%。
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预计将保持在6.7%,基本达到上述上限。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学家朱宝良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表示,2016年,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稳定的。虽然经济已经稳定,但2017年下行压力仍然很大。例如,房地产调控政策可能对投资产生负面影响,而私人投资的增长率仍然很低。
从目前许多机构的预测数据来看,一般预测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下降,可能在6.5%左右。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的报告,2017年将是中国经济继续见底的一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6.5%。随着全球化红利的枯竭、工业化红利的下降和刘易斯拐点的出现,十三五期间经济增长潜力下降,个别年份或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低于6.5%的可能性很大。
据中信证券研究部(600030,BUY)介绍,中国的经济清算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三步走”加快了经济清算的进程。中国经济离底部只有一步之遥,预计2017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将增长6.5%。
兴业银行(601166,BUY)指出,“十三五”期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6.48%,政策将支持底部。他们预测201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为6.5%。
空的赤字率还有上升空间吗?
无论是短期稳定增长还是“降低成本”以及其他供应方结构性改革,都需要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
作为今年供应方结构改革的五大任务之一,“降低成本”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2016年降低成本的主要措施包括每年减税5000亿元,取消部分行政性收费,分阶段降低社会保障缴费,这些都属于积极财政政策的范畴。
2015年,中国的财政赤字率为2.4%,2016年增至3%。3%的赤字比率是欧盟对成员国财政赤字的上限。从目前的国际形势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的赤字比率,都超过了3%。
明年空的赤字率会增加吗?中信证券认为,2017年财政政策将保持活跃,赤字比例将进一步提高,赤字规模将扩大,财政支出将被压缩到薄弱环节,经济增长将得到基础设施投资的支撑。
然而,一些学者对赤字规模不断扩大表示担忧。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所所长高培勇表示,即使政府发行永久性债务,也可以通过债券互换无限期延续,但债务利息无法替代,否则政府债务将陷入雪球般的恶性循环。假设政府在2017年发行1万亿债券,利息按4%计算,当年的利息支出将为400亿元——债务规模将继续扩大,政府财政支付利息的成本将继续增加,很难达到“降低成本”的初衷。
工业证券(601377,BUY)指出,2017年提高财政赤字率存在制约因素。例如,政府负债率与人均gdp之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新兴经济体政府负债率大多难以超过60%;此外,新兴经济体政府负债率的上升很容易导致国际评级机构主权债务评级的下调,这将对正在走出去的中资企业和金融机构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兴业证券认为,2017年预算赤字率可能会继续保持在3%。
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一些机构建议,中央政府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根据财政部的数据,中国的政府债务比率(债务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约为40%。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所的研究报告,由于隐性担保,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超出预期,包括城市投资企业负债在内的广义政府债务比例超过109%,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广义政府债务高达163.2%。
为此,全国人大国家发展研究所建议,由于地方财政债务偿还压力加大,土地租赁收入大幅下降,大型企业的债务减免能力有限,中央政府应发挥更大作用。
标题:2017年积极财政政策展望:债务风险或限制赤字率上升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22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