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7 月 30 日,当人类首次将足迹印刻在月球背面,当中国空间站在浩瀚星河中构筑起 “太空家园”,一场跨越时空的航天盛宴即将登陆昆明五华艺术中心。云南昆明五华文化艺术中心,由国内顶尖航天科普团队精心打造的 “源宇太空 - 中国航天科普展” 今日正式揭幕,以20 大主题展区、30 余核心内容的沉浸式体验,为亲子家庭带来一场震撼心灵的太空启蒙之旅,让孩子们在触摸宇宙的过程中,种下探索星辰大海的种子。
星际远征:中国航天成就的立体教科书
展览以 “星际远征” 为开篇,1:1 天和核心舱空间站模型首次亮相昆明,其庞大的体量(长 16.6 米,4.2米直径,重 22.5 吨)和精密的构造,完美复刻了中国空间站的 “心脏”。观众可近距离观察航天员睡眠舱、实验操作台和机械臂控制中心,仿佛置身真实的太空实验室。一旁的嫦娥六号 1:1 模型更具里程碑意义 —— 其白色长杆状表取采样装置,精准还原了人类首次月背采样的历史性瞬间。通过现场展示及专业讲解员的深度解读,观众将了解到嫦娥六号如何突破通信盲区,在月球背面采集到 1935 克珍贵月壤,这些 “宇宙尘埃” 中蕴含的 28 亿年至 42 亿年玄武岩样本,正改写着人类对月球地质演化的认知。
沉浸式宇宙探索:从太阳系到深空的全维度体验
展览以以人类探索宇宙就是要从太阳系出发的叙事切入,构建起从地球到宇宙的立体探索路径:
以打造模拟 “太阳系场景”,八大行星运行轨道,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孩子们可边触摸太阳、金星、水星、天王星,边听讲解元讲解太阳系科普,讲解员说木星大红斑能装 3 个地球,天王星侧着转,太阳系场景与科普讲解的结合,将书本里抽象的行星数据、轨道运行等知识,转化为孩子可触摸的星球、可观察的光影,让遥远宇宙变得可知可感。当孩子追问土星的光环是用冰块做的吗?水星上全是水吗?为什么它离太阳最近却叫水星?木星上的大红斑是火山吗?地球为什么是蓝色的?太阳晚上会睡觉吗?火星上的沙子为什么是红色的?正是他们航天探索精神萌芽的开始。这个展区的目的是让中国航天科普展跳出单纯的成果展示,成为连接大众与深空探索的情感桥梁,让每个人都能从太阳系这个 “宇宙起点”,感受人类迈向星辰大海的勇气与智慧。
在 “人类航天发展史” 科普展区,阿姆斯特朗登月的故事与旅行者一号孤独而又义无反顾穿越太阳系,诉说着人类突破地心引力的勇气。中国航天发展史科普展区,讲述了中国航天自 1956 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起步,历经从无到有的跨越。1970 年 "东方红一号" 卫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1992 年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03 年 "神舟五号" 实现首次载人飞行,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2007 年 "嫦娥一号" 开启探月工程,2021 年 "天问一号" 成功登陆火星,实现 "绕、着、巡" 三大目标。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于 2020 年完成全球组网,服务覆盖全球。2021 年天和核心舱发射,中国空间站建设全面展开,2022 年三舱组合体建成并进入常态化运营。截至 2025 年,中国航天已实现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卫星导航等多领域突破,未来将继续推进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计划,持续书写探索宇宙的新篇章。从 “两弹一星” 的峥嵘岁月到长征火箭家族的壮丽征程,通过半剖火箭模型、返回舱实物和卫星测控模拟系统,全景展现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跨越。
中国航天英雄人物故事展区,通过杨利伟叩响太空之门,王亚平在天宫授课绽放女性力量,桂海潮从山村走出成为载荷专家 —— 中国航天英雄群像,打破了 “航天是男性专属”“精英特权” 的偏见。他们不分性别、超越出身,用同款舱内训练服、同等严苛考核证明:航天梦与性别无关,与起点无关。
这些名字背后,是“特别能吃苦战斗,敢攻关善奉献,逐梦苍穹向星辰”。的精神传承,更是对孩子们的鼓舞和激励:农家子弟能触摸星辰,女孩也能在宇宙书写传奇。他们让航天从遥不可及的工程,变成可感可知的奋斗样本,激励着我们每个人艰辛:只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谁都能成为自己的英雄。
从 “两弹一星” 的筚路蓝缕,到空间站筑梦太空,这种精神穿越六十余载,在杨利伟的首次飞天中闪光,在王亚平的太空授课中温柔,在桂海潮的载荷实验中延续。它不止是勋章,更是递给青少年心中的火把 —— 告诉每个追梦者:宇宙级的硬核的浪漫,永远属于有梦和敢于追梦的人。
火箭家族展区陈列着中国航天的 “动力家谱”:长征 2 号半剖模型露出箭体骨架,它曾托举神舟飞船实现载人飞天,箭身的烧蚀痕迹诉说着 “太空摆渡” 的艰辛。隔壁的长征 5 号如银色巨塔,5 米直径的芯级火箭是空间站的 “专属快递”,天和核心舱正是由它送入太空。
展区中央的返回舱带着焦黑的防热瓦,从长征 2 号的单星发射,到长征 5 号的 “胖五” 腾飞,再到可重复使用火箭的试验画面。这里每一处锈迹与数据,都在讲述中国航天从 “追赶” 到 “领跑” 的跨越。
亲子共探:种下科学种子,传承航天精神
亲子家庭可穿上航天服拍摄太空全家福;在 “星空穹顶” 场景里,专业讲解员带领观众追溯 “两弹一星” 元勋的故事,讲述钱学森、孙家栋等科学家隐姓埋名的奉献精神。正如现场一位家长所说:“孩子在触摸月壤模型时眼睛发亮,这种沉浸式体验比书本更有力量。”
技术赋能教育:让宇宙触手可及
展区融合航天科技与互动体验:模拟火箭升空,探月工程区陈列嫦娥五号返回舱模型,结合还原月壤采集过程科普;火星探测区通过模拟火星基地,火车探测车模型,火星探测科普讲解等,揭秘 “绕落巡” 全流程。观众可以手写寄语化作星际流光。手工体验可拼装各种航天模型,智能机器人演示中国技术走向强国的发展势头。VR 设备带您穿越陨石带执行深空任务,激光射击区模拟空间站防御战,以及3D打印的火箭,波音、空客,c919,中国战机等展览和科普,让孩子们在虚实交织的场景中,感受航天硬核魅力,中国走向航天强国,科技强国的决心和步伐。激发孩子们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探索宇宙热情,种下航天梦种子。
从现在出发,向宇宙远航
源宇太空 - 中国航天科普展” 将持续继续为观众带来更多的航天主题体验项目,每日开放时间为 9:00-21:00。作为昆明五华艺术中心年度重点文化项目,展览旨在通过 “科普 + 科技 + 艺术” 的创新模式,让航天精神扎根青少年心中。正如主办方负责人所说:“我们不仅要展示航天成就,更要让孩子们相信 —— 那些曾被仰望的星辰,终将成为他们手可摘的梦想。”
标题:源宇太空-中国航天科普展 点燃孩子航天梦,开启探索太空之旅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42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