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007字,读完约8分钟
中小企业缺乏担保资产,加入担保圈是缓解融资困难的主要途径。然而,由于相关相互保险、过度担保等因素的影响,中小企业担保圈的风险不断积累。目前,一些地区,特别是东部沿海省市,企业债务风险频发,大面积沿担保圈和担保链蔓延,对脱险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金融业稳定运行构成巨大威胁。笔者通过对济宁市担保圈风险的监测和调查,认为银企信息不对称、担保杠杆的顺周期特征、银行的顺周期信贷行为和担保圈的行业同质性是中小企业担保圈风险形成的重要因素。控制担保圈的风险,应充分考虑其形成的现实条件和经济合理性,摒弃“全盘否定”的态度。在治理措施上,应立足于控制担保圈的合理风险边界,有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中小企业担保圈,完善风险缓释和防范工作机制,完善担保风险管理模式,防止信用风险通过担保链不断扩散和蔓延。
中小企业担保圈的风险形成机制
(一)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是形成担保圈风险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突出,缺乏充足的抵押资产和强有力的外部担保。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融资需求和满足银行的贷款条件,不得不根据各银行的贷款要求寻求实施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担保。同时,银行对担保企业的准入也有各种限制,导致担保在企业中普遍存在。从风险控制的角度来看,即使对于一些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金融机构也要求提供担保而不是发放信用贷款,这就客观上导致了担保圈的形成,容易出现“用担保圈封死流动资金贷款”和“用流动资金贷款封死大户”的情况。同时,金融机构对关联企业的连续担保和企业间的相互担保没有具体规定,对担保企业的审查比较宽松。银行贷款实际上处于担保不足或无担保的状态,这增加了区域信用担保网络的脆弱性。
(二)担保圈的顺周期性特征是经济低迷时期担保圈风险形成的主要原因。在经济上升期,中小企业加入担保圈可以缓解融资困难,节约融资成本。担保圈的杠杆不断上升,担保圈内的负债和资产比例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4万亿元的财政支出和配套的经济刺激政策使中国经济迅速复苏,并迅速进入上升通道。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中小企业的经济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订单增加、劳动力成本增加等因素促使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外部融资的支持,这刺激了大量担保圈的出现,增加了企业整体信用,降低了融资成本。但是,在经济低迷时期,缺乏必要的风险防范和退出机制,也缺乏与渐进式杠杆相对应的去杠杆化机制,使得担保圈的风险无法通过内部机制逐步化解,只能通过破产清算来实现,从而成为风险传递的主要渠道。
(3)银行的顺周期性行为是风险爆发的直接诱因。银行信贷供给具有明显的顺周期性特征。在经济景气时期,企业盈利能力明显提高,增强了商业银行的贷款信心和贷款能力,信贷规模扩大,导致大量企业过度授信。在经济低迷时期,由于业务效率、贷款承受能力下降,银行信贷规模收紧,银行从中小企业收回贷款或到期不续贷款,导致中小企业资金周转困难,引发信贷风险。例如,济宁市某味精集团由于管理不善,部分商业银行在短短两个月内收回1.4亿元贷款后,并未续贷,直接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最终引发担保界的连锁反应。
(4)中小企业担保圈的同质性是经济低迷时期风险爆发的重要原因。同行业担保或产业链担保是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常见方式,特别是在一些行业,由于其风险程度较高,担保圈是在行业内部被动形成的,由此产生的行业金融风险更加突出。同质性决定了担保圈的风险缓释功能仅限于个人风险,无法化解行业风险和系统性风险。一旦经济或行业进入下行周期,由于“共振”效应,风险甚至会通过“多米诺效应”扩散,在担保圈内循环、传导和放大,进而演化为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例如,从济宁市近年来担保圈风险的爆发来看,风险承担企业主要分布在煤炭贸易业、化工和机械制造业等几个典型行业。
中小企业担保圈风险管理策略
(1)短期而言,应完善担保圈的风险缓释工作机制。1.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化解担保圈风险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应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化解风险,及时阻断风险扩散渠道,避免市场恐慌,争取足够的时间和/或时间进行风险处置。针对大规模的区域风险和大范围的安全圈风险事件,地方政府应率先组建风险处置团队,协调各方,制定解决方案,提高信息透明度,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税收返还、金融支持、企业重组等方面采取有效的救助措施,有效化解风险,增强市场主体信心,维护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同时,政府在参与风险处置时,应注意坚持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明确政府的立场,避免行政命令和担保界“一刀切”处置的风险,避免不当的行政干预。
2.完善商业银行分类处置机制。商业银行应建立担保圈分类处置机制。在综合评价担保圈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担保圈内企业的经营状况、担保圈的成因和性质等的基础上。应综合运用降低风险融资、替代担保方式、改革信贷产品、切断担保链、清理担保融资等措施。,并按照分类处置的原则妥善处理,以降低和转移担保圈的贷款风险,尽量避免盲目压贷和快速收贷。对于大量的担保圈事件,应成立风险处置委员会,由各贷款银行共同进退讨论风险处置措施,以增强商业银行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
3.坚持企业风险化解的主导地位。对于风险暴露企业,一方面要充分开展自救,主动“瘦身”,剥离非主营业务资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恢复财务健康;另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披露,积极配合风险处置,坚决杜绝利用信息不对称转移资产和逃避银行债务,防范道德风险。
(2)从长远来看,应建立担保圈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1.完善公司治理,为风险防范奠定坚实基础。企业作为市场运作的主体,应该积极行动,练好内功,夯实风险防范的基础。第一,加强金融约束,增强金融稳定性和偿付能力,适当控制金融杠杆,提高自身流动性水平,储备足够的金融缓冲空.与融资方建立战略互惠关系,防止盲目融资和长期融资,减少场外融资。二是加快转型升级(爱心基金会、净值、信息),提升核心竞争力和自我造血功能,防止盲目投资,克服短期经营和投机。第三,加强治理机制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的要求,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组织结构,完善公司治理,避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另外,要充分发挥审计机构对企业财务的外部约束,增强外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和真实性,确保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2.完善商业银行担保圈的信用管理,从源头上加强风险控制。商业银行应建立防范担保圈风险的长效机制,将化解担保贷款风险作为深化信贷管理的重点工作,组建专门团队,逐案研究破解担保圈风险。首先,在综合评价担保圈企业经营状况的基础上,分析担保圈的规模和复杂程度、担保圈企业的信用状况、担保圈的成因和性质等。要综合运用降低风险融资、改革信贷产品、切断担保链等方法。降低和转移担保贷款的风险。其次,要摸清担保贷款的风险基础,建立更加审慎的企业担保能力衡量标准,增强操作稳定性。积极研究开发担保圈风险管理模式,建立科学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逐步消除关联企业之间的相互保险、过度担保和过度融资。
3.完善社会信用信息体系建设,加强担保圈风险监控和信息披露。充分利用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等基础金融信息平台,深入开展数据挖掘和整理,加强对担保圈企业的监控分析和风险预警,有效发挥信用信息系统数据在防止担保圈形成、限制企业长期融资和盲目融资方面的作用。同时,积极拓展有效的抵押/质押空间,推广新的抵押产品,避免过度依赖担保手段实现信用增级。
标题:中小企业担保圈风险及化解策略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92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