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4309字,读完约11分钟
在当代中国,中秋节应该是除了春节和端午节之外最大的传统节日,但是与春节和端午节相比,中秋节的历史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有两个原因。首先,唐宋以前的古籍中几乎没有关于中秋节的文字记载,也没有关于中秋节重要食物“月饼”的记载。中国现存最早的节日典籍如梁宗厝的《荆楚年谱》中没有中秋节,其他重要的节日典籍如隋杜太卿的《玉烛集》和唐汉的《年华·李记》中也没有中秋节。其他的传统节日如元旦(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乔奇节、中原节、重阳节和腊八节等也经常出现在各种典籍中。第二,成熟完整的传统节日不仅主题明确、内容丰富,而且结构和形式也比较完整。例如,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到正月十五,春节几乎每天都有固定的活动。即使在当代,春节也基本上保持了它自古以来的风格。相比之下,中秋节似乎太简单了一点,因为除了吃月饼、赏月和拜月,我们几乎找不到更多风格化的节日内容和庆祝方式。因此,如果中秋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它应该在以后形成。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秋节形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但是,从宋代到清末,关于中秋节的庆祝活动虽然有很多记载,如“王松公子,富人家宅,不登危楼,在林轩赏月,或登广厦亭,列榕树,使琴琴铿锵,饮酒作乐。”另一个例子是“乘船沿湖看黎明”和“一起在苏堤上跳舞”等。田明汝城的西湖之旅。这些描述中的中秋节更像是一种为达官贵人和市民提供的娱乐和消遣活动,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节日。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我们应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官方的,另一个是民间的。正式来说,中秋节在1911年革命后开始成为全国性的节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将阴历改为阳历,并调整了传统节日,将传统的农历新年(即正月初一,即现在的春节)改为阳历一月一日,即元旦。然后春、夏、秋、冬四个节日依次确立,即原来的元旦在农历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端午节改名为夏季节,8月15日改名为秋季节,冬至改名为冬季节。也就是说,自民国以来,中秋节,也就是中秋节,已经成为一种全国性的庆祝活动。从民间来看,中秋节虽然历史悠久,成熟完整,但与其他节日不同,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具有明显的仪式和信仰色彩。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主要有三种:祭月、玩月和庆祝妇女节。
月亮祭祀理论
根据祭月理论,中秋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祭月仪式密切相关。
祭祀月亮的仪式自古就有。据《礼记·祭义》记载,古人“祭日于坛,祭月于脊”,这里所谓的坛脊就是祭日祭月的地方。一般来说,在祭坛上,取光的意思;看霞,取其静意。因此,有人认为以拜月为主要内容的中秋节也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代。然而,祭祀日月的仪式一直是一个民族的仪式,一个民族的事件,仪式庄严而严肃,过程繁琐而复杂。它对时间、地点、祭祀器皿、供品、服饰、音乐、舞蹈等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气氛过于沉重和克制,无法与流行的民间节日相比。此外,我们在古籍中也找不到相关的记载,可以把献月的礼物和中秋节联系起来。因此,这种说法只能是一种推测。
然而,“祭月”似乎是宋代以后中秋节的主要内容,但这里所谓的祭月属于民间祭祀活动,与官方的祭月仪式无关。据明代刘东、俞以征介绍,8月15日,家家户户都要“祭月”,北方一些地区的人要在院子里面向月亮摆好一张供桌,供桌前挂着“月宫神马”。
根据清代傅查敦冲的《燕京纪》记载,京城的人都称神马,不敢声讨。月宫是纸做的,上面画着太阴邢俊,如菩萨像,月宫和玉兔上有药。海藻的颜色精致而辉煌。每年的8月15日左右,月亮宫都会有很多卖马的小贩。这座大雕像有七八英尺长,而这座小雕像只有两三英尺长。顶部有两个旗子,红色或绿色或黄色。
在献月亮时,人们还把男妓、各种水果和月饼放在桌子上。男妓,也被称为兔主和泥兔,通常是泥塑。《燕京时代》记载,男妓“有衣有盖,有甲有旗,骑虎难下,默默而坐”。大的是三英尺,小的不止一英尺。”。祭祀月亮的月饼也是特制的。据“燕京年”记载,“大的有一尺多,月宫画的是蟾蜍和兔子的形状。”那些在祭祀后吃的或吃到新年前夜的被称为团圆饼。向月亮献祭的仪式是在晚上。当月亮升起时,女人依次鞠躬,但男人一般不参加,因为北方民间有句谚语说“男人没有拜月,女人不祭灶。”崇拜完月神后,人们会收回他们的供状,然后把院子里的“月宫神马”连同成千上万的碎片和元宝一起焚化。之后,全家人聚集在院子里吃月饼、水果和其他祭品。
月饼,也叫团圆饼,是中秋节的祭品和节日食品。然而,月饼这个词出现在明朝以后。宋代以前的文献中没有中秋月饼的记载。虽然的《陆》中提到了“月饼”,但它只是作为一种普通的糕点食品,与菊花糕、梅花糕等多种糕点食品合称。书中没有进一步描述月饼的制作和食用场合。直到明朝,中秋节才有月饼。例如,刘若愚的《明宫史》中说:“十五日,家家都送月饼和水果,第二个月烧香之后,大家都喝得很多,很多人都在晚上结束了。”如果还有月饼的话,还是会放在干燥凉爽的地方,在年底的时候,全家人都会用到,这就是所谓的团圆饼。也就是说,月饼之所以被称为“团圆饼”,是因为中秋节后的月饼是在春节前后吃的,意思是团圆和圆满。对中秋节的另一种解释是,已婚妇女必须在这一天回到丈夫的家,与丈夫的家人团聚。中秋节“团圆”的含义与春节“家庭团聚”的含义明显不同。明清以来,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包括蒸月饼和烤月饼。例如,在陕西,“中秋蒸月饼,从小到大层层叠叠,累到两尺高,女人的聪明才智是以她们的美貌和时尚的邪恶来检验的。”月饼的馅料也因地域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湖南普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风俗》中介绍的广东月饼,因馅料不同而分为甜肉、咸肉、红豆酱、豆酱、莲蓉、大蒜、烤鸡、烤鸭、金腿等名称,人们会在节前购买并赠送给亲朋好友。
玩月亮理论
中秋节始于汉代。
根据韩的《东明集》,汉武帝曾在台西侧建了一个平台,平台下有一个数千尺的大池塘。戏台观月,影入池,使仙人乘舟得月影,故名影娥池,又称为癞蛤蟆台。据说这是玩月亮的开始。
还有一种说法是,汉族人把中秋节看作是怨霜的乐府,把它看作是咏月的开始。从那以后,吹月亮的风盛行了,吹到了贞观和天宝。宋继佑公在《唐诗三百首》中有这样的记载:贞元十二年,欧阳詹与安阳的邵楚昌、济南的林云、颍川的陈旭等讨论过《打月亮》的由来。他们认为“月亮是为了好玩,冬天的霜太冷,夏天的云太热。”云遮住了月亮,霜侵入了人们,遮盖和侵入对游戏有害。当夏天先于冬天到来时,秋天就来了。八月是秋天,季节开始,孟结束。晚上15点,月中。如果你把它从天上取下来,它将在夏天和冬天都是圆的,如果你把它从几个月里取下来,它将是圆的。条件是埃及不流动,太空悠闲,陈涓彷徨,和桂花浮动。登林东入西林,筋骨凉,空气寒。”讨论到这里,四位先生高兴地说:“古人在玩。”。由此可见,古人之所以特意选择在中秋节赏月,主要是因为天高,月色凉爽,秋风凉爽,热量适中。因此,唐宋时期的中秋节对达官贵人和文人来说是一个高雅的节日,而不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
然而,这种优雅在宋代以后开始进入市民生活,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例如,宋代鲁有一篇《八月十五日中秋》的记载:“清贫的人虽然在穷街陋巷,也要脱去衣服,喝点酒,不要浪费时间。”这一夜,我在天街上买卖,一直到五鼓,与月共舞,到天明。”。在明清时期,玩月亮的风仍然盛行。据清代的《录》记载,8月15日晚,吴的女人们化了妆出门,又回到彼此身边。小鸡在月亮下尖叫跳舞,拒绝回家,这就是所谓的“漫步月亮”。此外,当地还有一个“在湖桥上看月亮”的习俗,游客们在那里乘船,聚集在湖桥上看月亮。全城的女士都去虎丘旅游,通宵狂欢,非常热闹。沈朝初的《忆江南》生动地展现了人们赏月游玩的壮丽景色:“苏州好,海上打中秋。”数以千计的唱诗班来到石头前,酒旗从楼里升起。夜晚是最安静的。”
妇女节说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许多节日都是女儿节,比如龙舟节、乞丐节和重阳节。
岳曾在《茶香室丛巢》中叹道,而明申邦的《万系杂志》则说,五月一日至五日(端午节)期间,晏斗扮演的是一个小女孩,她长得非常漂亮,已婚妇女都得到了母亲般的照顾,俗称“女儿节”。《金枝分析》记载,杜中的中国人邀请妇女在七夕这天举办一个巧妙的节日,叫做女儿节,她们享受了这个节日,第二天就回家了。《京华烟云》说,父母的家将在9月9日迎来他们的女儿,这一天也被称为女儿节。据此,我们一年有三个女儿的日子。事实上,清明节也被称为女儿节。据《苏州新记录》记载,“三月,孩子们放风筝,但西方的风很紧,很少有人乘东风起床。”然而,没有青春可踩,已婚妇女更愿意回来,食物是遗产,这就是所谓的女儿节。”
中秋节也是一个典型的妇女节。如前所述,首都有句谚语“男人不要拜月”,即男人不参加拜月仪式。因此,中秋节的许多活动都是为妇女准备的。例如,在湖南省宁远市,在中秋节的晚上,妇女们在月亮下赏香或聚在一起唱歌,这被称为赏月。女人通常在这个晚上给女孩戴耳朵。
胡普安在《全中国风俗志》中说,在广东,中秋节据说是这个月的生日,人们称月亮为月的姐姐,也称为女神。因此,在拜月,大多数事情都是女人或女人,而在拜月,“这一定是午夜,当人们窃窃私语,人们听不到,北风吹裙带关系。”到目前为止,广东的风俗仍然是古老的。”至于拜月的目的,它大多与寻找孩子有关,如芋头、柚子、菱角、月饼等。在拜月之后,本月售出的葡萄柚将被切割并食用。如果葡萄柚通过,它会带来好运,否则,今年将会有很多困难。芋头必须装在一个大盘子里,里面藏着一个大芋头,叫做芋头妈妈,周围是小芋头,这意味着有很多后代。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子”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中秋节寻子习俗主要表现为“偷瓜生子”。例如,湖南衡城有中秋节送瓜的习俗。在当地,亲戚朋友会把瓜送给和女人结婚几年的富裕家庭。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会从花园里偷一个甜瓜,但是花园的主人一定完全不知道。然后,在中秋节晚上,把甜瓜涂成婴儿的形状,给它穿上衣服,然后由家里的长辈送到不孕不育的家庭。在此期间,人们不得不唱金曲并爆发。老人把东瓜放在床上盖住它。他们还得嘴里念咒:“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当一个女人得到甜瓜时,她会吃掉它们。在那之后,她必须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送瓜的长老。南京有先参观孔庙,然后过桥的习俗,以便来年有孩子。在安徽省歙县,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让孩子们“偷瓜、进新房,然后被放进被子里。”或者把母亲的芋头,滴着泥和水,浸在床垫上。”。它的目的也是为了寻找孩子。
今天的中秋节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家庭团聚的节日,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它的文化意义远远超出了节日本身的意义,它已经成为一个连接中国人民和世界的重要节日。
标题:漫谈中秋节起源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