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172字,读完约13分钟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和突破。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新兴服务业(Aiji、净值、信息)和业态层出不穷,服务贸易规模位居世界第二。然而,服务业仍存在结构性失衡,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于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应以新的经济常态为基础,以提高发展规模和效率为重点,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促进大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为载体,以互联网+实体经济为导向,在更高平台上推动服务业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不断增强对经济转型、改善民生和大国崛起的支持和引领作用。
鄢国观点
刘涛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也是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将为新常态经济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和创新要素支撑,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收益感增强。当务之急是创新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服务业的拓展和质量。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服务业增加值和就业规模快速增长,已成为国民经济的第一大产业
2014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为30.6万亿元,是“十一五”末(2010年)的1.7倍。2012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5%,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形成“321”产业结构,2014年进一步上升至48.1%,比“十一五”末增长3.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底,中国服务业就业规模已超过3.1亿人,比2010年增加5032万人,远远高于整个“十一五”期间服务业的就业增量。2011年,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的比例(35.7%)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吸引业主的渠道。2014年,这一比例上升至40.6%,比“十一五”末上升了6个百分点。
无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还是就业比重,“十二五”发展目标接近或提前实现,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最大产业的地位不断巩固。
(2)服务创新继续加快,涌现出一大批新兴产业和业态
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中国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层出不穷。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企业开始线上线下互动整合,有的甚至转化为供应链整合服务平台,整合标准化服务元素和资源,形成丰富多样的“互联网+”跨境合作模式。各种即时通讯应用也成为许多行业和企业广泛使用的新平台,增强了消费者的体验和参与。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转型升级(Aiji、净值、信息)和居民消费升级步伐加快,许多新的服务供给应运而生,促进了网上购物、快递、节能环保、医疗卫生服务等新兴产业以及地理信息、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兴起和快速增长。以网上购物为例,2010年中国网上零售交易额仅为5131亿元,2013年超过1.8万亿元,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上零售市场,2014年进一步增至2.8万亿元,是2010年的5.4倍。网上购物的持续高速增长不仅创造了消费,也带动了快递业的快速发展。2014年,中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39.6亿件,是2010年的近6倍,也是世界第一。
(三)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吸引外资和外资取得新突破
“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总量超过英国和德国,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重要增长点。2014年,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6043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6.7%,年均增长13.6%,不仅比同期货物贸易增速高6.7个百分点,也比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增速高7.2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10年的5.0%上升至2011年的6.3%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产业分工发生了深刻变化。一方面,国际产业转移更注重对东道国市场需求的快速反应,与原加工制造密切相关的R&D、采购、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跨国直接投资加速向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也在加快外资布局,逐渐成为重要的外资出口国。2014年,中国外资流入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40亿美元,接近2010年的1.5倍,年均增长10.4%,大大超过第二产业的增速。同时,租赁和商业服务、批发和零售以及金融业已成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领域。截至2014年底,这三个行业的累计投资存量占63.8%。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总量为559.2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3.8倍,年均增速超过40%,位居世界第二大外包国。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关系也在不断加深。2014年,这些国家承接的服务外包金额为98.4亿美元,比当年离岸外包总额增长13.2个百分点。
(4)服务业体制改革加快,政策环境逐步改善
近年来,各级政府将服务业纳入政策重点领域,有力支持了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全国“营改增”试点和部分小微企业免征增值税和营业税,减轻了服务企业的税负,为整个行业(爱基、净值、信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行政审批项目的重复取消和下放,规范了政府权力的运行,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全面实施,明显促进了许多服务业的发展。利率市场化改革、大幅减少外汇干预、民营银行试点等。,对解决包括服务业在内的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促进服务主体多元化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此外,上海、天津、广东、福建自由贸易区的互补性比较试验在扩大服务业开放、构建外商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探索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加快金融体制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五)服务业结构失衡明显,有效供给能力不足
目前,中国服务业的结构水平仍然较低。以物流业为例,近年来,在物流组织和技术创新的推动下,欧美物流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和设施运营等新兴物流产业发展迅速,日益成为物流业发展的新支柱。在中国,2014年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占物流业增加值总额的68.6%。以多元化、专业化的新兴物流服务为主导,以物流设施和要素服务为支撑的现代物流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发展。同时,中国服务业的所有制结构仍以国有经济为主。2014年,服务业(不含农民)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占比43.1%,比第二产业高25.1个百分点。特别是交通、仓储和邮政、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以及国家控制投资的教育三大产业具有绝对优势。此外,中国服务业充分就业的潜力还有待挖掘,服务业就业比重长期滞后于增加值比重的格局没有明显改变。
此外,服务业的有效供给并不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一方面,生产流通服务业发展水平低,传统的低成本比较优势逐渐弱化,新的比较优势需要培育和发展;产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一些知识和技术密度高的服务严重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一些个人服务的发展不能满足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优质、多样化、便捷服务的供给不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6)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远低于第二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十二五”期间,中国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持续提高。其中,服务业劳动生产率从2010年的17907元/人提高到2014年的21147元/人。然而,在此期间,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4.2%,低于第二产业年均6.5%的增长率。2014年,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仅为第二产业的43.6%。如果我们从更长的时间来看,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在1979-1990年为4.0%,在1990-2000年上升到4.2%,在2000-2010年大幅攀升到8.0%。然而,这一趋势在“十二五”前四年并未持续,而是出现了显著下降。
(7)服务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水平有待提高
从2010年到2014年,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从219亿美元飙升至1599亿美元。具体而言,2014年,旅游服务贸易逆差达到1079亿美元,是2010年的近12倍,成为中国服务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运输服务反向余额从2010年的290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579亿美元,保险服务、特许权使用费和特许权使用费反向余额分别从2010年的140亿美元和122亿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179亿美元和220亿美元。此外,通信服务在2014年也从小额盈余转为赤字,反向余额为5亿美元。只有咨询、建筑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广告和其他商业服务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在新兴市场国家中,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处于中高水平,但与收入水平较高的国家相比,中国服务业的开放度有了0/0的大幅度提高。根据经合组织发布的服务贸易限制指数,中国服务贸易18个主要领域的得分高于所有样本国家和经合组织成员国的平均水平。具体而言,对建筑和工程服务的限制相对较少,而在快递、广播、电信和金融领域仍然存在很高的贸易壁垒。
“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整体思维
“十三五”期间,基于新的经济常态,中国服务业发展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提高发展规模和效率,加快服务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形成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结构;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努力消除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和制度障碍,协调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建立科学、规范、开放、透明、有效、成熟的服务业发展体系;以促进大城市服务业集聚发展为载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带动全国服务业发展,实现服务业引领的经济结构转型;以互联网+实体经济为导向,培育新的服务业和业态,推动中国服务业创新发展,形成“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新格局。
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业,应突出其发展思路。
着力提高生产力,促进流通服务业稳步发展和质量提升。大力推进流通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提高流通服务业信息化和智能化水平。培育和壮大各类流通实体,鼓励实力雄厚的流通企业转型为平台服务提供商,围绕平台构建集业务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于一体的生态圈,提升流通综合服务功能,降低流通成本和损失,真正发挥流通基础和引领作用。
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着力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管理和经营模式创新,紧紧围绕产业价值链核心环节,整合优化资源,努力向中高端延伸。同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创业和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积极培育新业态,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专业化生产性服务体系,推动服务业与农业和工业在更高层次上深度融合。
顺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观念转变,促进个人服务业健康发展。针对居民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应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体验,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服务消费的便捷性和个性化。此外,结合未来服务消费需求向节能、环保、低碳方向发展的趋势,创新将创造新的供给,刺激新的市场需求。
在增加政府财政投入的同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从而实现社会服务业的多元化和稳定发展。推动社会服务领域公共服务与市场导向服务并行发展,科学界定公共服务的功能和公益性质。公共服务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国有企事业单位为主导,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化服务应吸引社会力量和私人资本的广泛参与,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和组织形式,增加服务的有效供给。
(2)发展目标
根据“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未来五年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进一步推进规模扩张,提高比重,提高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各种服务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巩固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和整个经济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服务业发展对经济转型、改善民生和大国崛起的支撑作用。
具体而言,“十三五”期间中国服务业发展应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5%以上,比2015年高6个百分点左右。
到2020年,服务业就业在全社会就业总量中的比重将比2015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服务业吸纳就业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从业人员素质明显提高。
到202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1%以上,成为中国重要、稳定、有竞争力的经济增长点;流通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个人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和15%。
到2020年,大部分省会及以上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将进一步提高在gdp中的比重,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成为带动中国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到2020年,服务进出口总额将超过1万亿美元;贸易结构明显优化,服务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和全球服务贸易中的比重稳步上升。在许多领域,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服务企业。
到2020年,适应服务业扩张和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将不断完善,各种制度将更加成熟和定型;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明显扩大,符合国际标准的市场导向和规则导向的商业环境基本形成。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
标题:我国服务业发展回顾及“十三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