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14字,读完约3分钟

扶贫产业进入园区,资金被捆绑用于发展产业,股份被支付用于帮助人们摆脱贫困...赤峰市松山区以长期扶贫为重点,抓住产业重点,根据贫困村的实际情况,量身打造穷人参与度高、特色产业竞争力强的产业深度融合和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今年,该地区工业贫困人口占设立该卡贫困人口总数的61%。

嵩山区工业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

设施农业产业园带动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嵩山区上官堤镇头坝火村曾是一个贫困村。去年12月,全村24户贫困户全部迁入设施农业产业园,按照“一户一室一棚”的标准建设了24座太阳能温室,并通过订单回收种植了哈密瓜。每个太阳能温室一年可以给每个贫困家庭带来3万元的收入。现在,这个村子里所有的贫困家庭都摆脱了贫困,实现了能够流动、稳定、脱贫致富的目标。嵩山区利用资源和区位优势,将设施农业产业园作为扶贫的主战场,激活园区产业资源,使有劳动能力、能通过农业生产脱贫的贫困家庭稳步增收,带动特色农业产业大规模发展,有效解决了扶贫产业发展缓慢、规模小、辐射驱动力弱的问题。近年来,嵩山区25个设施农业工业园带动了2600户贫困家庭脱贫致富。

嵩山区工业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

以“撒辣椒面”的形式向贫困家庭分配扶贫资金难以达到效果,交给龙头企业存在风险。如何使扶贫资金既能发展产业获取利润,又能抵御一定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松山区对扶贫产业基金进行了更加精细化的设计,即将扶贫产业基金捆绑起来发展产业,集中精力做大事。住在松山区岗子乡红庙子村的刘一生都在山上几亩薄田里徘徊,一生都在为温饱而挣扎。2015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红庙子村将“三村三户”扶贫资金、老促会扶贫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捆绑在一起,试点建设60亩扶贫产业基地,目前已扩大到800亩。包括刘在内的95户贫困户中,有一户寒舍,每户平均年收入可达6000多元。去年,所有可怜的根都被连根拔起。加上土地出让收入3000元,刘去年的农业收入首次接近1万元,终于过上了好日子。将分散的扶贫资金集中起来,用在工业上,可谓一举双赢,既保证了资金使用的效率和安全性,又使贫困家庭有了参与的动力和发展的信心,在工业扶贫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嵩山区工业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

贫困家庭加入社区,分享红利,摆脱贫困,自信致富。嵩山区充分利用资产型产业的扶贫模式发展扶贫产业。在这种模式下,贫困户使用财政扶贫资金参与合作社,合作社生产技术和包装管理,贫困户成为股东支付红利。自2014年以来,嵩山区褚头朗镇孤山子村设施农业产业园内,该村贫困家庭以扶贫资金为股本,以村社为单位,共建设施农业观光棚80个。贫困户与村社签订股权合同,每年分红3000元,利润可以重新分配,形成“股份合作、资产担保、分红受益”的模式。目前,全村30户贫困户已将47.5万元扶贫资金从“三村三户”转为股份合作社,他们在分红的同时可以享受土地流转和就业的好处。贫困家庭可以在加入合作社的同一年摆脱贫困并致富。贫困户和合作社发展扶贫产业的最大优势是依靠合作社在技术和规模上的优势,贫困户共同发展,解决了技术、劳动力和劳动力弱的问题,使他们更有信心脱贫致富。(常驻记者孙桂娟周娟)

嵩山区工业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

欢迎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平台——扫描上面的二维码或搜索赤峰新闻网(或直接进入内蒙古日报)关注赤峰新闻网官方网站。请注明转载来源。

标题:嵩山区工业扶贫新模式为扶贫增添动力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8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