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676字,读完约2分钟

荥经砂器是四川省雅安市荥经县六合乡古城村的汉族以前传下来制陶工艺,其原始古朴的手工生产具有产品精致、独特、不重复等特点,2008年,荥经砂器烧制工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清晨的烧制车间。

如今荥经砂器的制作基本沿用历史遗留下来的汉族以前传下来手从业坊生产方法,故产品可能件件不雷同,件件是绝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荥经砂器的制作方法分为采料、粉碎、搅拌、制胚、晾晒、焙烧、上釉、出炉、入库等几道程序。其工艺要求环环紧扣,一丝不苟,其中尤以制胚造型是砂器工艺的重要环节。图为技艺师傅在制胚,技艺高超的匠人师傅,他们视每一件砂器为自己的孩子,用心塑造。

制胚过程中,手工的轻重、图案的精致、打磨的程度都直接关系到成品的质量。工人在给沙器做装饰“贴花”,砂器表面的图案都是这样贴上去的。

工人把做好的砂器整齐地摆在车间的晾衣架上自然干燥。

定型之后,工人就开始忙碌着烧制了。焙烧是将阴干的毛胚放入特制的地坑或烧窑,通常一层煤一层毛胚的放,点火封闭,经1000度以上的高温焙烧。

没有现代化机器的控温设备,对温度的把握全凭匠人师傅多年的烧制经验,被烧的通红的器皿散发着别样的光彩。

待胚胎充分烧透后,烧制好的砂器被放置进特质的釉坑里进行上釉。用顶端带铁钩的长杆挑入还原坑(俗称烟熏窑或取釉坑),加入杉树枝或松木锯末并快速密闭坑口,让高温的坯胎与其产生“闷燃”,通过“闷燃”过程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在高温状态下使胎体表面的氧化层强制还原后,器物自然冷却。

最完善的坑烧黑砂器产业基地,继承了数千年的烧成方法和泥料配方,在莒经上依然纯净完善。

标题:“荥经砂器:土与火的艺术”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20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