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253字,读完约13分钟

【编辑押】

说到“都市病”,很多人认为那是大城市才有的问题。 但是,实际上,在迅速城市化的背景下,随着大城市对人才、资源的集聚效果的提高,位于农村和大城市过渡地带的小城市受到“小城市病”的困扰。 小城市面临的问题还有小城市的优势,如现有大城市的通病人口集中、交通堵塞的文化生活贫困、产业空心化等。 有些小城市病得比大城市重。

在去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城市事业会议上指出,城市是中国各种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就必须牢牢抓住城市这一“机车”。 要把握快速发展的规律,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发挥扩大这个内需的最大潜力,比较有效地解决各种“都市病”。 这里所说的“都市病”,患者包括大城市和小城市,“小都市病”必须尽快受到重视。

最近,赤峰新闻网记者杨绍功(以下简称记)在国内早期全面研究“小都市病”概念,采访了所述专家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以下简称胡),深入“小都市病”

“小城市病”的征象

记:“都市病”不是新鲜概念,但“小都市病”是比较新的提法。 关注和研究“小都市病”的契机是什么?

胡:按照最新的划分标准,中国有1800多个城市属于小城市,小城市数量占中国县城以上规模城市总量的比例超过85%。 整个中国还处于小城市占绝对多数的城市化分布形态。 新城市化进程中小城市快速发展质量的高低可以说是决定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是否顺利的根本问题。

记:你认为“小镇病”到底是什么样的“病”?

胡:“小都市病”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系统地研究、定义的人很少。 我在研究城市的迅速发展,我认为也有义务深入拓展“小城市病”的概念。 “小城市病”是指城市常住人口不足50万的城市发生的人口外流、经济增长乏力、资源枯竭、就业困难、人才流失、文化荒废、快速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这些小城市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庸堕落化”现象,即精神生活的庸俗化。 社会“强关系化”、经济增长模式僵化、创新资源枯竭化。 概括起来,可以说是“小都市病”的“庸堕落”现象。

记:低俗、堕落是文化性的,也是“小都市病”给人的直观感觉?

胡:是的。 “小都市病”最直观的症状之一是文化方面不生气。

中国高水平的文化资源几乎分布在以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为中心的中心城市。 即使是沿海发达地区的小城市,其城市公共文化场所和高水平文化场所的资源也普遍不足。 大部分中国小城市如美术馆、博物馆、画廊等象征文化品位的时尚文化空之间几乎都缺乏。 90%以上的小城市没有自己的市立单体美术馆建筑物和两个以上的免费博物馆,画廊并不少见,有格调的咖啡馆、时尚文艺空之间也是稀有产品。 这些象征文化品位的地方空之间,近年来在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在小城市还没有扎根。 城市的迅速发展如果缺乏文化品格是不可持续的,这是现在发达国家无数事实所说明的。

如果没有高端文化空之间,低俗的文化活动有可能占领市民的文化生活。 在没有文化格调的小城市,市民的精神生活方式比大城市单调,麻将、扑克、电视剧占主流,赌博风气越来越浓厚,很多公务员、青少年、闲人、上楼的农民要么喜欢打麻将,要么大

另外,也有数字表明小城市开始进入吸毒人数的增加时间。 网络暴露的极端吸毒的例子,已经暴露了小城市年轻群体吸毒的蔓延趋势。 特别是在中部地区的小城市,吸毒者长期住在小酒店里,集体开展贩毒和吸毒。 大城市也有很多吸毒者,但扩大到小城市,进一步削弱了小城市健康的快速发展能力。

这些现象表明,低俗的生活习惯逐渐削弱了小城市的文化活力,阻止了新的文化生活习惯的生成。

“小都市病”的病根

记:小城市文化中乏力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胡: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这是恶性循环。 小城市的文化生活环境越来越差,越来越难吸引高水平的人才。 这种文化环境归根到底限于文化资源的分配——高等教育资源和高水平知识人才不足,导致小城市整体知识水平的低水平化。 在海外,许多世界名校躲在小镇上。 但是,从中国的“211大学”的分布情况来看,可以看出全国的地级市中只有6个城市有“211大学”。 其他240多个地级市只有少数普通型大学、学院、职业学院等高等教育资源。 1600多个县级小城市失去了全日制本科大学和学院类高等教育机构。 结果,小城市严重缺乏高等教育资源和本地化的高级知识型人才。

另外,由于小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局限,吸引大学毕业生和回国者不太容易,城市整体的知识水平客观地显示出低水平化。 这最终会削弱城市整体的文化品位和知识审美水平,很难具备大城市这样的创造性阶层和文艺青年吧。 这不仅削弱了城市文化资本的生产,而且破坏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构建。

注:引进人才,鼓励人才回流,能缓解这种“人才沙漠化”吗?

胡:不简单。 关注北大博士冯军旗的调查作品“中县干部”,可能会看到问题所在的地方资源不足引起的社会分配关系的板结。 很多年轻人回到小城市,感觉各种不适应。 非常重要的是,发现小城市比大城市更闹事,爱爸爸,建立关系。 认识的社会在小城市的社会中容易出现“强烈的关系化”倾向。 这种小社团的垄断是“强关系化”的结果。 小城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资源非常有限,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人们要求第一时间有各种各样的关系,以便工作、赚钱机会、工作方便或就医、就学。

小城市社会生活的“强关系化”缺乏选择的机会。 强烈的关系社会引起了小城市生活的强制性,最终小城市的开放度低,社会互联网的规模小,个人选择的机会和生活习惯的自由度大幅度下降。

“强关系化”的原因是资源不足。 这是因为依赖关系分配,肥水不会流向别人的田地。 甚至有些小城市的资源分配都不规则。 有认真本分的人得不到迅速的发展机会,创新创业在小城市很少开展。

因为单纯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回流不能处理人才不足。 为了留下人才,必须加大小城市的机会“蛋糕”,巩固规则意识,让更多的人自由公平地站在小城市里生活。 一是提高城市事业的全球性,处理小城市产业的快速发展问题,处理公共管理的公平问题。

"小城市迅速发展的陷阱. "

记:产业是新城市化的核心要素,人和文化需要产业来滋养。 “小城市病”的发生和蔓延与产业快速发展的滞后有关吗?

胡:确实,小城市产业快速发展滞后的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越来越弱化。 因此,很多小城市就业门类少,就业机会紧张,静态失业率高,人口外流明显。 很多人口在50万以下的小城市,其城市形成之初多依靠少数大工业公司和工厂矿型公司开始,农业直接进入城市的人口比例很高,一半以上的人口依靠少数公司和领域就业。

在民营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某县级市,城区人口不到20万,工厂分散在所有乡镇农村地区,城区主要有行政机构、学校、医院等。 整个城市没有单体现代化的商务型写字楼。

记:这种经济、人口、社会结构失调有什么影响?

胡:如果小城市的建设和管理跟不上高速增长的诉求,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会落后于城市生活的人口增加,引起一系列矛盾,会发生环境污染、人口拥挤、治安恶化等“大都市病”。 小城市社会学意义上的结构失调可能会带来深层次的结构失调和问题。 例如,近年来,小城市成为人少的家多的“鬼城”,小城市房地产的虚假繁荣已经有扩大的趋势。 由于城市生活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小城市大多属于四五线城市,在前期房地产投资提高后,基本满足了上世纪80年代累积的住房诉求,这一时期的土地财政也填补了许多地方政府的财政漏洞。 但是,尽管地方产业迅速发展无力,住房供给过剩,但政府选择继续土地财政的不合理快速发展,因此近年开发的大量楼盘空的设置率过高,烂尾楼盘增加,“鬼城”

空之间城市化的盲目进入,不仅使城市的工程现场化,还使城市的经济,特别是房地产市场处于泡沫化状态,使整个城市处于“浮躁的建设”状态。 这一现象与最近全国170个城市的房地产监测结果中110多个城市的房价下降一致。 这110多个房价下降的城市,大部分都是小城市。 在新城计划、城市更新的方针下,可以看到很多内地小城市的新楼盘到处开花,明显是严重过剩。

注:我谈过“小城市快速发展的陷阱”,这是“小城市病”恶化的结果吗?

胡:如果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继续恶化“小城市病”,就有可能像我们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一样,把小城市落在“小城市快速发展的陷阱”里。 中国城市迅速发展的极化现象,形成了各种资源对大城市、特大城市小城市的典型“虹吸效应”。 创新人才和知识经济集中在高校密集的大城市,小城市缺乏高等教育资源,难以培养创新的文化氛围。

大学毕业生和高级白领喜欢的研究开发机构、金融机构、外资企业、国家企业总部、行政机关、大型企业事业单位也基本分布在一线城市和省会大城市。 吸引这些青年人才的机构在中国的小城市几乎是空白色。 具有文化品位和知识审美水平的创造性阶层和文艺青年群体随着高质量教育和就业资源结构性的缺失最终加剧了精英群体和小城市的疏远。 这种小城市界限引起的城市文化越来越封闭,失去了活力,最终小城市固化了自己封闭的社会结构。

“小城市快速发展的陷阱”是小城市被边缘化而疲惫,拖着大城市陷入更深的“都市病”。 例如,库存政策在小城市很困难。 由于大城市人口持续集聚,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追求心理非常明显,购房资金和人口继续追求一线、二线城市。 小城市被“虹吸”,继续逃跑。 另外,由于小城市过去10多年来开展的城市化建设的开发和投入,地方债务已经超过了警戒线,在库存不足、经济活力不足的形势下,面临很大的挑战。

“小城市病”如何治疗

注:我指出了“小城市病”的症状,能给我开个处方吗?

胡:老实说,如何根除“小城市病”,我至今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 我追踪研究了城市的快速发展20多年,在现在的快速发展格局下,对“小城市病”的处理也只提出了一点值得借鉴的想法。 总体来看,有点陈旧的快速发展观念必须抛弃。 比如盲目吸引外资,盲目在城市建设项目中大干一场,盲目在快速发展中贪婪求全。 中央城市事业会议指出,为了促进城市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的现代化,抛弃陈旧的快速发展观念也是城市管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

一是城市快速发展途径从吸引外资转向吸引人才,是治疗“小城市病”的一种形式。 比如江苏泰州县级市靖江,年9月该市引进常州大学怀德学院,建设江苏长江北岸第一所县级大学,8000多名师生来到这里,为当地带来化工、金属材料、机械制造等专业人才,与当地产业特色 更直观的效果是,学校没有开学,周边的小商店、餐厅、咖啡馆聚集在一起,给当地带来了繁荣的服务业。 同样的例子也见于浙江奉化和南京溧水等地。 从向大企业招商到向大学招聘人才,这是修复小城市生活的人才构成选择。 而且为了提高城市整体的竞争,毕竟依靠人才,有人才才有技术和资金。

二是城市快速发展方法由扩大增量转变为库存优化,也是解决“小城市病”的突破口。 中央城市事业会议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特色是未来所有城市安居生活的基础,没有特色的城市没有竞争力。 特色需要从城市现有库存中发掘,找到城市有竞争力的一面。 例如,从最简单的开始,第一要做好城市的卫生环境、市容市的容貌,有环境就能表现出正面的城市形象。 二是市民文明素质建设良好,从现有的基础上凝聚和培养城市文化。 这些是文明城市制造的。 目的是做这些基本工作,在现有快速发展框架下“止损”,通过治疗“小城市病”的治本获得空之间和时间。

三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方向从转移移植转变为交流合作。 以前小城市的招商都是把大城市的项目和资源直接移植到当地,这样可以更快地增加gdp,但大多不会成功。 毕竟小城市的“土壤”不适合。 如果采取交流合作的方法对接城市产学研的高端资源,不强制生产中心、研发中心、人才基地定居,更重视交流合作的推进效果,可能会降低转移移植的风险,甚至小城市 例如,一些小城市通过在高端科学研究院的某个当地设立研究机构,实现了研发人员的交流交流交流,转变了小城市相关行业的研究和相关人员的思考生活习惯、文化诉求。 在长期的交流中,可以带来越来越多的切实合作,很可能会逐渐改变小城市的气氛。

记:路线、方法、方向都要转变。 这还只是处理“小都市病”的表方吗?

胡:根治“小都市病”不是朝夕之功。 因此,国家鼓励这种对流,希望把一些产学研的节点和终端放在小城市,通过与大城市的频繁交流和交流,能够推进小城市的合理分工布局。

在这方面,我想举苏南乡镇公司的例子。 为什么20世纪80年代乡镇公司能在苏南迅速发展? 重要的理由是苏南乡镇大胆地用当地资源嫁接上海等大城市的研究资源,扩大了新的迅速发展空之间。 因此,国家必须制定政策,鼓励小城市地方资源的优化升级。 路径是嫁接外部资源,以我为主的对外合作,不是招商。 互利双赢的合作带来小城市产业、人文环境的量,花时间寻求快速发展上的质量变化。 这恐怕是小城市必须正视的迅速发展之路。 采访整理:杨绍功

标题:““小城市病”不比“大城市病”小”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8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