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834字,读完约7分钟

保护1998年防备洪水危险的两个堤防的人解决了安全问题。 京华时报记者陶冉摄

唐仁清坚守岗位。

“我爱你,我的家,我的天堂”夕阳斜照的武汉龙王庙公园里,响起了高亢抑扬的歌声。 与公园隔开滨江大街的龙王庙水门口,江汉水务局的员工守在沙袋山上。 在1998年防洪和这次武汉防洪期间,签了两次“生死牌”的唐仁清和李建强一周没离开过水门,和其他防汛业者一起保护着堤坝,保护着这个城市的人。

江两江打造一个城市

武汉,又一个名称是江城,以河为基础建造城堡。

唐仁清说,长江成就了武汉,武汉也改变了长江。

长江出三峡,汉江出丹江口后,进入东部平稳的区域,河流流速也开始变慢。 两江在这里相交,河水夹着上游大量的泥沙在这里沉淀,形成了广阔的江汉平原。 为武汉地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广阔平坦的土壤和用水,两江广阔的水面也为当地提供了方便的水上交通,位于东部西部的交通要塞,被称为“九省通衢”。

据《武汉地方志》报道,武昌和汉口最早形成城市群,在我国历史上,这里的经济和军事地位历来备受瞩目。 但是汉口在历史上只不过是沙洲,其中水流纵横交错,除了少数渔民住在这里以外,很少有人在这里定居。 明代的成化年间,汉水改道后,沿着今天的线路基本开始稳定,居民也开始在这里长期居住。

为了抵抗汹涌的洪水保护居民,1635年,明朝汉阳府通判袁烧瑛修建了汉口第一条长堤袁公堤。 这条堤修好后,汉口街向纵深迅速发展,堤内的湖洼地也被街道取代,形成了汉口的第一条正街。 少担心水患,又坐码头方便,江汉平原大米沿长江“黄金水道”运到汉口,汉口迅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镇变成湖广沟粮食储存和运输中心,进入明代“四大米镇”之一,商贸盛于武昌、汉朝 1905年,张之洞担任湖广总督,在汉口建设张公堤,不仅从更大的范围内解除了武汉的水患,而且为更大的武汉城市的迅速发展制定了很大的格局。 武汉真的开始走上了从贸易城镇到“东方威尼斯”大城市的道路。

城市居民很了解洪水

多亏了水利,武汉迅速发展,不能不彻底消除河流洪水给他们带来的威胁,武汉人也习惯了洪水。

根据《武汉地方志》的记载,“大水”几乎每三年访问一次武汉。 1931年8月,长江发生了大洪水。 7月长江流域降雨量超过往年同期的两倍以上,江湖河水溢出,湖北70个县中有50个县受灾,武汉市达到100多天,造成33600人死亡,“不仅在中国苦难的历史中超过了哪个水灾,而且在世界历史中也有记载。 1998年,连续3个月下雨,洪水一泻千里,几乎整个流域泛滥。

“武汉人对水的感情多而杂,靠水为生,受水之害。 ”53岁的唐仁清从小就生活在汉江水边,担任龙王庙船口的负责人,与武汉的江水度过了半生,对长江和汉江也有自己说不出的感情。 1998年,担任堤防所所长,参加洪水对策时和同事签了“生死牌”,发誓“人在堤上”,随时挺身保护堤坝。 在他的理解中,长江和汉江不仅塑造了武汉的地理环境,而且深刻地影响了武汉的生活和思想。 唐仁清说,武汉有独特的“竹床文化”。 武汉人生活在邻水,夏天天气炎热,电力还不发达的时代,每年夏天傍晚,居民扛着竹床来到河边,取河水洗竹床降温。 另外,武汉经常经历暴雨和洪水,居民也习惯了洪水,很多老年人有防洪的防水意识。

美国人罗威廉也在他的专业书籍《汉口:中国城市的冲突与社区》中写道。 “事实上,洪水的来袭在汉口生活中是众所周知的。 大众的反应已经处于模式。 堵住水口,沿着堤坝设置水轮机,准备避难用的高地,当地好人在城市通衢上架临时桥,穷人开船过市民。 重要的是,全城人民都在新年出钱恢复城市。 ”。

堤龙王庙的水门入口会击中它的冲击

1985年,唐仁清从城建学院毕业后从事防汛工作。 从1989年开始被派遣到龙王庙,直到今天都在龙王庙的水门口待机。 1998年洪水后,他还参与龙王庙附近的堤坝建设,据说“像自己家一样熟悉堤坝的所有地方”。

龙王庙位于汉口长江和汉水交汇的左岸,自古以来就是汉口防洪的关键,因市民在这一带修寺祭神而得名。 据《汉口竹枝语》记载,明洪武年间,汉水改道由混沌口改为龙王庙出口,龙王庙地区,河面狭窄,岸陡,船多倾斜,素以危险著称,因此有人建造龙王庙祝龙王爷安全。

唐仁清表示,汉江流经湖北国内时,上游河道较宽,引进长江时河道变窄,下游水面容易上升。 另外,汉江东行进入龙王庙地区后,河道向南弯曲,龙王庙堤防受到水流的冲击很大。 另外汉江两岸南北低,河水被冲走,所以汛期汉江北侧的龙王庙最先被冲走,洪水的威胁也最大。 与龙王庙堤防相隔,是繁华的汉阳市,一旦崩溃,整个汉阳甚至整个武汉都会面临遭受洪水袭击的危险。

直到1998年,龙王庙属于武汉市水运企业的专用码头。 1998年洪水以后,武汉投入大量资金改造江堤和城市排水系统,龙王庙也取消了运输功能,保存大门,重建龙王庙石碑,将那里改造成景点。

武汉市于2005年恢复龙王庙公园重建,临江、临街地区以人工建造斜坡的方法,被整体重叠举起。 现在,新建成的龙王庙公园里,有刻着汉口源头的石碑,记载着“龙王庙是汉水入江口,武汉地标,汉口源头”。 “明代成化之初(约1465年~1470年),每年发大水,汉水从郭茨口下改道,龙王庙和南岸口之间形成了唯一的入江河口,即汉口”。

保卫堤坝的人发誓与堤坝一起存在

“武汉沿河建设,很难不受洪水的影响。 但是,人不能任凭洪水,利用水,控制水。 堤坝连接着城市和河流,要利用水,保护居民。 保护堤坝的人是指洪水威胁城市的时候站在工作岗位上保护城市和堤坝的人”

7月2日,龙王庙的水门口立着10人签名的“生死牌”。 其中唐仁清和李建强的名字再次引起了关注。 这两个名字在1998年防洪期间,也出现在龙王庙水门口的“生死牌”上。 18年前,唐仁清是当时的堤管所长,李建强是堤管所的员工。 18年后的今天,唐仁清担任江汉区水政监察大队的大队长,与同事李建强一起站在防洪第一线,担任水门口的重任。

唐仁清回忆说,18年前,第四次洪峰逼近时,防汛业者坚守岗位已经一个多月了,身体和意志都开始疲劳。 为了鼓励同事继续坚守岗位,唐仁清和同事在每天的水情公告栏上写了“生死牌”:人在河堤上,发誓与堤坝一起存亡。 “当时涨水的状况很危险,随时都有可能崩溃,写《生死之牌》意味着真的随时准备牺牲。”

今年6月30日起长江武汉关水位上升,唐仁清与其他防汛人员到达龙王庙水门口,配备防汛商家。 7月2日,长江武汉关水位突然上升了1.3米。 唐仁清表示,水位暴涨1米以上,对防汛事业构成巨大威胁。 龙王庙的河床土壤是细沙,地表层又是杂填土,透水性强,漫浸、管涌等危险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 堤坝在1998年以后修好了,如果不能防护的话就有可能崩溃。 再次打“生死牌”也是为了鼓励防汛人员,给市民带来自信。

目前长江武汉关水位稳定,但仍处于高水位状态,超过警戒线1米。 唐仁清和其他守堤人紧紧守在龙王庙的水门口,“生死牌”站在他们的岗位旁边。

京华时报记者聂辉

标题:“武汉守堤人18年两立生死牌:誓与大堤共存亡”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3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