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41字,读完约5分钟

中国的基础设施依然欠着很多债

尽管如此,也有人担心经过多年的高强度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不是有点过剩了。 特别是在媒体的报道中,出现了没有人影的城市、空空摇晃的机场、不知道去哪里的高速公路——特别是疑问和担心的声音。

事实怎么样,看看简单的组针吧。 在铁路上,美国现在的总行驶距离是23万公里,但按照原计划,中国到去年为止只有16万公里。 在公路上,到2009年中国公路总里程约为450万公里,美国的这一数据为650万公里。 在机场,两国的差距更大。 如果考虑到两国面积相近、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以上,显然不能认为中国的“铁公基”过剩。

对于基础设施采用率不高的现象,越来越多的是根据这种投资的特征决定的。 与通常的产业投资不同,基础设施投资的优势是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大,建设后的招聘周期往往更长,十几年到几十年都不稀奇,所以投资建设时一定要有先进性,足以将来长期快速发展

实际上,刚建成的道路不久就会发生堵车,刚修好的铁路不长就运输力不足,刚建成的机场不到几年就偶尔会发生满负荷运转等现象,证明基础设施在投资计划时前瞻性不足,预约量不足。 但是,作为硬币的另一个方面,如果为了防止“一完成就过时”的现象而留下余量,那么在设施建设初期,必然存在录用效率不足的问题。

当然,即使从全寿命周期来看,也不一定因为基础设施的采用效率差,这个投资就不合理。 毕竟,大部分基础设施都有公共产品的属性。 因为不能用市场标准简单地评价。

比如青海玉树机场,因为地处偏远,人口不多。 2007年建成时,不少人认为这是浪费资源,因为外国媒体进入了中国82个“不需要”的机场之一。 但是,去年4月,玉树地区发生了强烈地震,因为没有铁路,道路交通离最近的大城市很远,道路状况很差,多亏了至今为止建设的玉树机场,救援事业进展顺利。

事实上,即使经过多年的高投入,基础设施依然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对于现实的诉求,中国很多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并不过剩,而是不足。 例如,今年夏天,全国遭遇了多场暴雨,很多地方洪水严重,纷纷推出了“看海”的模式。 这反映了在城市地下管网方面,依然有很多债务。

据统计,现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公共设施的库存只有西欧各国的38%,北美各国的23%。

特别是随着新型城市化的稳步推进,基础设施行业需要做的“学科”会更多。 根据相关计划,“十三五”期间,中国要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的城市定居,完成约1亿人居住的小屋区和城中村的改造,吸引约1亿人进入中西部地区的邻近城市化。 到200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

根据过去十年的统计数据,城镇化率每上升一个百分点,平均投资就增加了3.7个百分点。 有人根据这个估算,“十三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的申诉总量必须达到40万亿元以上。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基础设施的内涵也在扩大。 现在,不仅是以前流传下来的“铁公基港”,还扩展到了包括改善医疗、社会福利、文化、娱乐设施投资在内的很多“软性”基础设施的投资。 在这些方面,中国需要弥补的“短板”越来越多。

确认投资预计会吸引私人资本。

对工业化尚未完成、城市化还在进行中的中国来说,基础设施投资不仅有很大的可能性,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资金来自哪里。

由于基础设施投资的规模大、长,另外从项目本身来看,大多是低收益,甚至收入。 因为这个政府一直是基础设施建设最重要的捐助者。

但是,政府的资金毕竟有限,仅靠政府的行为很难持续,债务风险会提高。 特别是在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下降的情况下,政府的支出更加紧张。 而且,如果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资大量资金,对其他行业的投资就会减少。 此外,还有政府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

要克服这一矛盾,重要的是激活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热情。 现在经济增长放缓,不久前受欢迎的投资行业产能过剩,需要大量私人资本开拓投资的新渠道。 如果能将其引入基础设施建设行业,一定是两全之美的动向。 这也是国家迄今为止推进ppp (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重要动因。

理论上,ppp模型可以发挥政府和民间资本各自的特征,但从实际运行来看,结果低于预期,民间资本对该模型似乎“不怎么买账”,其背后非常重要的原因是预期收益不足

与政府投资不同,民间资本通常在更确定地估计将来的收益率之前不投资。 这是为了更有力地吸引民间投资,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要投资、收益率,还要根据情况适度提高投资转化率,缩短投资收益率期限,给投资者比较确定的投资期待,最终形成投资—收益—再投资的良性循环 文/《望》情报周刊记者还名列前茅

上一页 1 2 上一页 1 2

标题:“基础设施投资依然大有可为”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