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6字,读完约4分钟

赤峰新闻网社北京8月9日电题:中央红军为什么能比较顺利地突破敌人的三条封锁线?

翟清华,娄思佳,杨茹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面临50万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处境极为危险。 但是在蒋介石即将发动总攻击的前夕,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和红军五个主力军团神秘地冲出了包围圈,突破了蒋介石精心布置的三条封锁线,向西推进了长征之路。

最初封锁线的东南始于安远、信丰,西北到赣州、南康、大余间,以桃江为天然屏障,南北约120公里,东西约50公里。

二道封锁线设在粤北韶关的仁化县。 国民党军队分为南北两手,北路是中央军,薛岳率领吴奇伟、周浑元两个纵队,共计四师追击,南路是粤军,馀汉谋率领李振球、叶肇、李汉魂三师封锁。

第三封锁线设在湘南郴州、宜章之间。

这三条封锁线,国民党军队经过长期经营,不能说是固若金汤,但发射可以多次。 但是红军为什么能比较顺利地突破呢?

根本原因是实力。 没有红军强大的战斗力就不能保证,恐怕一条封锁线也过不去。

这是广东军阀,国民党南昌行营南路军总司令官陈济棠(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

另外,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中央红军于突围前夕与广东军阀、国民党南昌行营南路军总司令官陈济棠签订的抗日反蒋协定。

陈济棠自愿与红军联系,源于他的生存危机,特别是福建事变以来,他更着急。 他早就看到蒋介石利用“围剿”红军的机会,兼任异分子。 为了自保,也在民族大义的基础上,陈济棠开始了与中国共产党的试探性接触。

1934年7月,陈济棠派代表到苏区合作,赞同中国共产党在三个条件下共同进行抗日的主张,表示希望通过谈判调整双方关系。

红军迫在眉睫,粤军亲自与红军协商的态度,使周恩来、朱德等中革军委员会指导同志,看到了与粤军签订某种协定的可能性。

朱德于9月末致函陈济棠,指出“先生和贵公司已经合作表明蒋抗日之意,德等人都欢迎”。 信中提出五项建议,希望约定方法联系。 之后,周恩来以潘汉年、何长工为代表,去找乌,与陈济棠代表杨幼敏、黄质文等进行谈判,叮嘱他们“勇敢冷静,看机器做了”。

经过三天的艰苦谈判,反复协商,最终达成了五项协议:一、当地停战。 二、解除封锁三、交换情报四、红军可以在粤北设后方医院五、互借道路,分别从现在的战线后退20里。 对红军来说,这个协定正是时候来的,最重要的是“借道”的承诺。

红军的战术转移几乎不经过广东腹地。 陈济棠的核心是“红军不进广东”,因此有下一个默契。

1934年10月21日,红军从赞城王母渡、信丰新畑西进,开始突破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一条封锁线,第二天的中革军委员会电报中发出了粤军第一军军长“余汉谋部总退”的情况通报。 有些地方进行了有点理发的战斗,但强度不大。

通过第一条封锁线后,10月26日,中革军委员会宣布:“关于我与广东谈判让位西进道,例如粤军自愿撤出我军,不要发出追击指示。”“这仅限于自愿撤退的情况,因此保持警戒。” 即使是粤军将军之后的回忆复印件,关于协议也不能告诉团长级别,但共产党必须确定不向我射击、不开枪的要求。

这是国民党军队二道封锁线上的广东城口(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

蒋介石设置的第二条封锁线位于湖南和广东交界地区。 中革军委员会在电报中指出,封锁线北端的汝城在湖南国内,没有前进的可能性。 南端的城口已经属于广东省,这条路已经初步保证。 有了这个有利条件,红军从11月5日到8日,比较顺利地突破了第二条封锁线。

这是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条封锁线湖南宜章渡口(资料照片)。 赤峰新闻网社发

国民党军设置的第三条封锁线在湘南郴州、宜章之间。 红军在“篮子式”行军中没有灵活的机动性,但由于没有被国民党军的大规模包围所追赶,相对于蒋介石动员军队进行监听,速度有点快。 红军从11日到15日突破国民党军队的第三条封锁线,进入湘南地区。

事实上,红军能突破国民党的封锁线,最重要的还是靠实力。 粤军和红军是老对手。 那在和红军的战斗中决不会输,红军的一进一退的战斗精神还很心悸。 军阀是最现实的。 你没有实力的话,分秒钟就能吃。 正因为你有实力才应该说话,只有对他有利才需要说话。

当然,在长征中,到处都有危险,关系到生死。 红军没有在转移中,而是因为这个协定失去了警惕。 突破封锁线时,红军严阵以待,特别是前锋后卫以战斗姿态前进,没有任何松懈。

单击
以显示主题

标题:“中央红军为什么能比较顺利突破敌人三道封锁线”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9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