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912字,读完约10分钟
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药学家屠佑
屠呦呦没想到自己过了80岁后开始“受欢迎”,一下子获得了很多“第一”的称号,现在成了第一位获得诺奖的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获得最高奖的女科学家。
86岁的老人获得了自己40年前的成就,荣誉慢吗? 屠先生在她的人生计划中没有以获奖为目的,所以没想到它来的时候,她会以为是意外的“礼物”。
“比起获奖,拯救更多人的生命更重要”这是她走上科学研究道路后决定的愿望,至今没有改变。
拯救很多人的生命不是“小目标”,但她实现了。
结缘
去年10月5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传来诺奖消息时,屠优和全国人民一样享受着“十一”假期。 老伴在电视上听到后,屠佑听错了,认为是不重要的奖,所以没有任何反应……
诺贝尔奖就像光环,一下子把公众眼球吸引到她身上。 迄今为止屠呦呦名声不好,远没有在文坛上的名声。 所以她获奖后,大家开始在网上搜索关于她的消息。 而且,至今为止在网上关于她的报道也很少,在有限的报道中得知屠优的名字经常和“青蒿素”联系在一起。 说到青蒿素,从蒿开始说。
蒿是中国南北方常见的植物,科学读物上记载着“属于菊科,是一年级草本,原产于中国,后来在多个国家栽培”。 这种惊人的草,倾注了屠优一生的心血,屠优也给了艾比新的生命——从中提取的青蒿素,成为了拯救生命的魔法药物。
就像这种看起来平凡的草有拯救生命的魔法效果一样,屠氏用自己朴素的人生,给人类的健康送去了巨大的“礼物”。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药学专业的屠呦呦被分配到当时的中医研究院(后来是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然后选择系统学习中医。 中西兼备的知识结构为屠优的青蒿素研究奠定了特有的特征。 “两年半的训练使我发现了中医的奇妙和宝贵,人类和宇宙中高度的哲学思辨之美”屠呦呦给中医带来了浓厚的乐趣。
这时的中国正遭受可怕的疾病袭击。 疟疾,这种旧病,一直是人类健康的大敌。 从20世纪7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爆发了大范围的疟疾,发病人数超过1000万人,1970年的发病率平均每万人中有296.1人感染疟疾,是解放后发病率最高的一年。
不仅在国内,在越南战场上,1965年驻越美军的疟疾发病率达到了50%,越南人民军的疟疾患者超过了战场上的伤员,现有的抗疟疾药产生了抗药,疟疾在战场上成为了“杀手”。 美国为了防止疟疾成立了疟疾委员会,大幅增加了研究费用,到1972年美国华特里德研究者筛选了21.4万种化合物,但依然没有得到新结构型的抗疟疾药。
鉴于恶性疟疾预防药研究开发的紧迫性和困难性,1967年中国启动了消灭疟疾等流行病的秘密科学研究项目,会议召开的时间5月23日命名为项目编号“523”。 此后,全国7个省市,几十个单位,600多名科研人员参加了。 攻势迅速发展,包括1969年前筛选的化合物和青蒿素在内的中药,达到了万余种,但结果不理想。
当时研究实习人员的屠呦呦,具有优秀的中西医知识和科研能力,被选为科研组的领导,参加了抗疟疾队,从此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战场”
从数万种化合物和植物中寻找新药是比较有效的成分,预计很难。
屠氏从本草研究中收集整理文献、典籍,调查大众献方,询问中医老、老专家,仅三个月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种中药。
随着研究的进行,范围进一步缩小了。 到1971年9月,屠佑和她的四个个体小组筛选了200多个中药样品,但疟疾原虫的抑制率不高,研究陷入了困境。 路去哪里? “读典籍,读医书”从一捆成熟的古典文献中得到灵感,在文字行间发现了构思。 那时,北京中药研究所发现青蒿对小鼠疟原虫的抑制率非常高。 无处不在的这种草真的蕴藏着救人的不可思议的效果吗?
当屠呦呦在《肘备份急方》中阅读“握蒿,用水浸泡2升,榨汁,喝”的论述时,屠呦呦意识到其中有她需要的东西。 结合迄今为止的试验结果,屠呦呦思路明确:用乙醚代替水提取青蒿素,温度是最重要的。
这种做法是发现青蒿粗提取物比较有效性的关键。 设计了新的研究方案,接着进行了使轴旋转的筛选实验。 截止到1971年10月4日,191号艾蒿醚中性提取物的样品,在两个热心的眼球中都诞生了“奇迹”。 对疟疾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 大家的信心空前高涨!
研究从那以后就不顺利了。 提取物在动物和临床实验中效果不理想,抗疟疾效果不稳定,毒副作用严重。 这时,云南、山东的研究事业出现了转机。 1973年,云南省药物研究所的研究者发现了“蒿”比较有效的单体,在动物试验及人体试验中效果惊人。 山东省中医药研究所也从本省蒿类植物中提取比较有效的单体,同样优秀。
由于云南季节不合适,大队军队来到四川,令人吃惊的是四川青蒿素含量达到千分之三,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的万分之三,一群青蒿素是由这里制成的。
不久,云南耿马爆发了恶性疟疾。 患者对上一代抗疟疾药氯喹耐药很明显,青蒿素的临床实验开展得很紧急。 疗效惊人,青蒿素能完全治愈恶性疟疾,效果是魔法,安全,低毒,效果快。 之后,在疟疾爆发的柬埔寨,青蒿素把大量的生命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显示了“神药”的效果。
之后,青蒿素成为抗疟疾战场上的“常规武器”。 青蒿素的新化学结构打破了西药学界的主张。 现在青蒿素系列的抗疟疾药已经登记在20多个国家,被列入世界卫生组织的基本药物目录,“拯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使1亿人受益”。
初学者
就像从青蒿素中提取青蒿素一样,屠呦呦将自己的精力、智慧全部“凝结”,献给医药事业,实现了当初的愿望。
20世纪70年代,科研条件落后,为了向临床实验提供足够的蒿比较有效的部分,科研人员在有限的条件下采用了“土法”,以水缸为提取容器。 实验室走廊里放着七个充满乙醚的大缸。 有些化学常识的人知道乙醚是挥发性化学物质,有麻醉作用,对人体有害。 由于通风设备不足,必要的防护不足,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后,参加大量研究的科学家的健康受损,屠呦呦得了病毒性肝炎。
制剂开发后,为了尽快投入临床应用,她和小组成员率先服用提取物,试验了药效。 她不仅自己喝,还给自己丈夫喝。 这在今天可能不能完全理解,当时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科研需要献身,献身有风险,有牺牲。
为了能全力研究青蒿素,她当年送了两个年幼的女儿,一个送去宁波老家抚养老人,一个送去幼儿园全托。 孩子们用陌生的眼光看着自己的母亲,屠先生心里难过得无法控制。 但是,面对暴力疾病和倒下的患者们,发出更强烈的呼吁,母亲的责任只能交给科学家的使命。
“191”,屠氏团队对从蒿中提取的比较有效的成分进行了这样的命名,是通过190次实验失败和1次成功相加得到的。 190和1、2个有差异的数字包括失眠之夜,多次期待和失望,多次焦躁的心灵考验,多次放弃的理由。 其中只要有一次动摇,就和成功擦肩而过。 屠氏把这190次失败看作是找到科学研究“正确打开方法”的必要过程,关于“这条路不通”,她做了详细的记录和标记。 到目前为止,同事们看了她的详细仔细的实验笔记本,感慨万千。 有时候连家里的东西都找不到,但在科学研究上她总是很细心。
始终
医生的仁心。 救人是医药科学最崇高的使命。 把一生的精力献给这项崇高事业的科学家,确实是充满感情的使者。 敏行讷先生的屠先生很乐意表达,不是个善于说话的人。 “国家养育了我,我报答国家”这个rumu的想法是她最朴素自然的感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民对诺贝尔奖有着特别的情结——因为不能追求,所以很在意。 屠呦呦获奖的意义破例,说明中国人有在自然科学行业取得独创成果的能力,有对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的能力。 屠呦呦不认为她的个体荣誉,“青蒿素的发现是从中国自古流传下来的医药和现代科学的结晶,这次获奖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科学家的赞同”。
获得诺贝尔奖后,屠呦呦成为了“名人”,但很少出现在媒体上,对于必须免除各种活动,出席一点的“场”,她也合作有点勉强,说“差不多了吧”“好吧”“就这样吧”。
对于真正的科研任务,她非常投入。 尽管是高龄,屠优还没有放弃工作,青蒿素对红斑狼疮的比较有效性、青蒿素的耐性、青蒿素的作用机制等,屠优认为还需要做很多事情。 她总是对自己的学生说“要充分利用青蒿素”,这也是她对自己的要求。 我会尽我所能的。
“总是按照安排,经常从事青蒿素的研究,在一家公司工作,没有移动场所。 ”工作多年的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用一系列“始终”形容了屠呦呦的经验。 有人抱怨不变的工作无聊时,屠佑“始终”遵守中药研究这个不太热闹的专业,同时创造了“奇迹”。
屠呦呦告诉人们,在她的青蒿素人生中,某种感情反复,某种创新坚定。 (记者韩霁)
赵忠贤、屠呦呦获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赵忠贤,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共同获得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01-09 10:43:12
研究表明:屠呦呦团队的青蒿素或可治糖尿病 (记者李颖)由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研制出的青蒿素药物至今仍然是世界范围内最首要的抗疟药物,成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但我们相信,青蒿素的发现以及它们的作用模型可以为开发Ⅰ型糖尿病的全新疗法奠定基础。 -12-04 16:06:06
青蒿之内还有宝藏!屠呦呦团队透露青蒿素研究新进展 屠呦呦团队成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研究员廖福龙5日透露,近期对比青蒿素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 -09-06 01:00:03
标题:“一棵小草的初心——记最高科技奖获奖者药学家屠呦呦”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8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