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2354字,读完约6分钟
在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制度完善、市场基础结构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居民和实体可以进一步享受低成本、安全、规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服务,更好地管理汇率、利率等相关风险。从宏观角度看,这也有利于相关实体的“成本降低”。
我们的见习记者杨毅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为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在利率、汇率等金融市场基本价格双向波动的“新常态”下,相关实体经济企业对金融衍生品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金融衍生品可以用来发现价格、指导生产经营决策、管理风险、确保稳定可持续发展。
因此,为了使实体能够灵活、方便、安全、优质地使用相关衍生产品,全面构建场外金融市场专业统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系统,巩固场外金融市场的基础结构尤为重要。
场外金融衍生品更加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定制的场外金融衍生品更适合相关实体的个人需求。以OTC期权为例,“OTC期权与市场期权的最大区别在于合约不规范,这意味着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个性化定制’。”据分析人士称,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上市期权的标的是单一的,而场外交易期权的标的更多,结构也更加多样化,极大地丰富了客户的选择。
这种“个性化”的优势使得场外交易期权比场外交易期权更加灵活和自由,也可以结合更多种类的收入结构来满足投资者的不同需求。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场外期权交易累计数量和累计初始名义本金显著增加,分别为3145笔和4013.16亿元,分别比2014年增长232%和260%。
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场外期权。如果我们观察一下国际金融市场,就会发现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比交易所市场大得多。根据国际清算银行2015年底的统计,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未到期合约的名义本金约为交易所市场的8倍。
此外,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另一个特点是利率衍生品是主要的衍生品。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场外金融衍生品有五大类:利率、汇率、股权、信用和商品,其中利率衍生品的市场份额约为70%,汇率衍生品约为20%,其他衍生品约占10%。
然而,机遇和风险并存。据业内专家介绍,场外金融衍生品中信用衍生品的过度发展被普遍认为是导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危机发生后,经过慎重思考,国际社会达成共识,认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应通过引入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来控制。
核心竞争对手的清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事实上,危机过后,场外金融衍生品在经历了中央对手方清算改革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上海清算所的专家告诉记者,专业统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系统不仅改变了中国场外金融市场原有的双边交易清算模式,而且降低了市场运作成本和风险管理难度。最重要的是,它促进了市场规模的扩大和参与者的增加,这意味着提高了场外金融市场的包容性,并以便利的方式和合理的成本更广泛、更有效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2009年上海清算所的成立,是中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化金融市场改革的产物。”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上海清算所成立几年来,已经在场外金融市场建立了专业统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系统,包括债券、外汇、利率衍生品和大宗商品等四大中央交易对手清算平台,以及数十种产品。
以上专家给记者举了一个典型案例。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要求,上海清算所于2014年推出了人民币利率掉期强制性集中清算服务,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落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匹兹堡峰会共识、实施场外金融衍生品强制性集中清算政策的国家,也使人民币利率掉期成为中国第一个整体市场效率可以与外汇产品竞争的场外金融衍生品。
据悉,2015年人民币利率互换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的市场规模超过8万亿元,突破了此前稳定在4万亿元左右的瓶颈。此外,通过代理清算机制,非公司产品等更多类型的参与者也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以管理利率波动风险。
目前,上海清算所的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基本涵盖场外市场的各类衍生品,包括汇率和利率,包括远期、掉期和期权。灵活便捷的双边交易和统一高效的集中清算保证了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关注实体企业的“降低成本”
在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关制度完善、市场基础结构进一步巩固的同时,从实体经济角度看,居民和实体可以进一步享受低成本、安全、规范的场外金融衍生品服务,更好地管理汇率、利率等相关风险。从宏观角度看,这也有利于相关实体的“成本降低”。
专家表示,着眼于实体经济的“降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上青在相关业务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它不仅为现有的场外交易平台和交易产品提供集中清算服务,还培育和推动以集中清算业务为支点的全国场外商品金融衍生品市场建设。
“近年来,上青先后推出了五大类近20项航运及商品金融衍生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为实体经济相关部门管理航运及商品价格波动风险提供了丰富实用的风险管理工具。”行业专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清算所基于上海自贸区的研发,在自贸区推出了铜价掉期、乙二醇进口掉期等一系列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通过以人民币计价和结算,它将原本在海外交易中结算的商品市场吸引回了中国,并扩大了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用途。解决国内参与者与海外市场的不匹配是一项重大战略创新。
以新正式推出的人民币电解铜掉期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为例,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过以中央交易对手清算机制为核心的场外航运和商品金融衍生品清算业务,可以及时完整地获取交易、清算和风险暴露信息,有利于加强监管,提高监管效率,防范系统性风险。
也正因为如此,大宗商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发展迅速。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上海清算所大宗商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金额达到567.14亿元,接近2015年全年的674.48亿元,并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明显超过利率、汇率等衍生品中央交易对手清算业务。
标题:优化中央对手清算体系 夯实市场底层架构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4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