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003字,读完约3分钟
我们的记者雷和平
通讯员张勇
位于大巴山东段的陕西省白河县,素有“山高石多,出门可攀,地无百步,年年旱”的美誉。近年来,白河县紧紧抓住陕南扶贫搬迁工程的机遇,在仓上镇天宝村实施了“山上建公园、山下建社区、农民进城务工”的循环发展模式,有效解决了“到哪里去、到哪里做地、钱从哪里来”的三大难题,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新路。
据了解,“天宝模式”已经得到陕西省政府和安康市政府的充分肯定。农业综合示范园区被安康市政府命名为“市级质量园区”和“市级龙头企业”,并被陕西省政府授予“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荣誉称号。“天宝模式”有什么好的?它能在其他地方复制吗?几天前,我们的记者怀着极大的兴趣去了这个村子采访。
“我们村有89户人家,351人分三组。大量劳工外出,还有6000亩荒地。”天宝村村民老张告诉记者。为了探索山区城乡全面发展、脱贫致富的新途径,白河县委、县政府在白河县建立了天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引进了县工商企业大星公司的主体开发,一次性转让了6000亩废弃地。转让完成后,县农业、国土、水利、林业等有关部门组织企业按照“土地成方、运河通、道路通、旱能灌、涝能排”的要求,进行了土地资源的统一规划设计,编制了《天宝村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规划》,探索了按照“企业化管理、企业化生产”的方式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途径。目前,“生态、循环、现代、观光、示范”理念的农业园区建设体系基本形成,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为了保证土地流转后被拆迁户的就业和增收,园区采取了两种有效的方式:一是组织妇女和老年农民进入天宝农业发展公司,长期聘请她们作为公司的农业产业工人,继续保证她们在原有土地上耕种,将她们从以前无序分散的状态转变为公司统一管理的模式,从而保证了这些被拆迁户的就业问题。第二,大星公司组织具有一定技能的青年劳动者和农民进入公司涉及的汽车生产、房地产开发、农业等领域,并将其重新雇用为技术产业工人。
“目前,有150多名工业工人调到天宝农业发展公司,200多名工业技术工人调到大星公司。他们从农民变成了公园或企业的产业工人,他们既没有失去土地,也没有失去工作。转移到园区的产业工人参与了示范区的土地复垦、畜牧业和种苗培育等农业生产。劳动力月平均工资2500 ~ 3000元,年收入3万元以上,企业200多名职工年收入5万元。”大星白河县公司业务人员告诉记者。
标题:山上建园区 山下建社区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3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