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680字,读完约9分钟
本报记者周
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振兴实体经济”列为明年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四大任务之一,并以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四个关键词确定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向,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
为什么中央政府将“振兴实体经济”列为明年的主要任务之一?当前中国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哪些挑战?如何理解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在振兴实体经济中的作用?振兴实体经济应该处理好哪些关系?国家行政学院经济教研室主任张占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了解释。
振兴实体经济旨在解决重大结构性失衡
《中国经济时报》:为什么中央政府将“振兴实体经济”列为明年深化供应方结构改革的四大任务之一?
张占斌:在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着力振兴实体经济”被认为是明年深化供给结构改革的四大任务之一。这是党中央在深入分析当前中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为解决中国经济“重大结构性失衡”而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振兴”一词带来了无限希望。这种“显著的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资本问题“脱离现实走向空虚”。一方面,投资实体经济的意愿很低,私人投资的增长率急剧下降。今年前三个季度,私人投资仅增长了2.5%。虽然前10个月和前11个月分别增长了2.9%和3.1%,但从前三个季度开始反弹,但复苏并不强劲。另一方面,大量资本流入金融和房地产领域。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5万亿元,其中住房贷款增加2.3万亿元,占新增人民币贷款的31%,房地产开发企业增加1.1万亿元,约占新增贷款的15%。2016年上半年,约46%的新增贷款投资于房地产市场。资本“从现实到虚无”不仅容易导致“资产泡沫”,还会进一步推高实体经济的成本,增加经济运行的风险。
第二,供需不匹配。近年来,从马桶座圈到化妆品再到电饭煲,海外购物一度很受欢迎。根据商务部的数据,中国游客每年在国外消费超过1万亿元,消费外流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这是什么意思?它表明普通人渴望更好的生活,追求好的产品和服务。但国内供应存在问题。也就是说,人们需要的东西,我们没有,我们在中国买不到;有些,甚至很多,可以买到,但质量不好,普通人不愿意买。因此,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应该是供给方结构改革的重点。中央政府“大力振兴实体经济”的建议,正好抓住了供给方结构改革的牛鼻子,是促进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和供求结构动态平衡的良方。
实体经济发展面临国际国内双重挤压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实体经济目前面临哪些挑战?
张占斌: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下,中国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面临诸多挑战。
从国际角度来看,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奉行“再工业化”战略,寻求继续在技术和工业上领先。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和日本都宣布了新的计划,大力推动制造业的复兴,抢占高端制造业,即抢占制高点。
另一方面,印度、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国家承接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抢占制造业的中低端。中国制造业面临着欧美发达国家和东南亚、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来回挤压”的双重挑战。在这种困境中,生活显然是艰难的。从国内来看,一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增长,中国制造业在劳动力、土地、能源、税收等方面的成本优势正在下降,这使得以低成本获取利润为主的“中国制造”逐渐失去竞争力。换句话说,相对优势越来越不明显。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的阶段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下,市场要求更高的产品质量和品牌,而产品的附加值不足以消除不断上升的成本。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有的已经破产,有的已经关闭工厂,在东南亚和非洲发展。中国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爱记、净值、信息)正面临“绿与黄”的挑战。
四个关键词阐明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向
《中国经济时报》:如何理解质量、创新、品牌和“工匠精神”在振兴实体经济中的作用?
张占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用“质量、创新、品牌、匠精神”四个关键词确定了振兴实体经济的主要方向,并提出了振兴实体经济的重点。近年来,中央政府一再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率。质量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生命线,是支撑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石;创新是实体经济振兴的灵魂,是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品牌是树立中国实体经济良好形象的标签,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的核心要素;“工匠精神”是振兴实体经济的精神动力,是培育更多“百年老店”和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基本要求。
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坚持创新驱动,发扬“匠精神”,加强品牌建设,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设计,建立质量、创新、品牌和“匠精神”共同作用的制度体系。例如,要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供应,企业就必须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坚持严词要求。要求全社会努力构建质量共治机制,完善国家标准体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鼓励创新和品牌建设,必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打击假冒伪劣,防止“劣币驱逐良币”的逆向淘汰,使高质量的高端产品获得应有的高回报;弘扬“工匠精神”,必须强化有效的激励机制,让工匠真正感受到“有价值、有收入”,改革我国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
要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中国经济时报:你认为振兴实体经济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
张占斌:振兴实体经济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
首先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更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作用。振兴实体经济,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仍然至关重要。为了有效地管理产能过剩的问题;为消除教育、医疗等服务领域的市场进入壁垒,让市场优胜劣汰发挥作用,增加优质民生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转变政府职能,降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交易成本,减轻实体经济的税收负担。
第二,新兴产业(Aiji、净值、信息)与传统产业的关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还要注重用新技术、新形式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振兴实体经济,必须把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不是简单的替代品。在新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二者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传统产业可以通过注入新兴技术来激发新的活力。促进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增长也需要环境、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等传统产业的支撑。因此,培育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也需要重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
第三,引进和走出去的关系。要振兴实体经济,我们必须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要营造法治的市场经营环境,加强引进外资,充分发挥外资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有必要鼓励国内企业走出去,促进产能的国际合作,转移过剩但不落后的产能,并设定aside/きだよ/for发展新经济(Aiji,净值,信息),这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转型升级。
第四,大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要振兴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组织,必须提高质量,发挥大企业的更大作用。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反应迅速的优势,支持中小企业在市场准入和要素配置方面参与市场公平竞争。
振兴实体经济应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中国经济时报:你对振兴实体经济有什么好的政策建议?
张占斌:我认为振兴实体经济需要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争取稳定的总基调,实体经济的存量是稳定的。低端制造业(主要是加工和装配)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空的利润越来越小。要通过改革措施有效减轻企业负担,特别是要坚决落实各种降低成本的措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大减税、减费和降低要素成本的力度;要降低各种交易成本,特别是制度交易成本,减少审批环节,降低各种中介评估成本,降低企业能源消耗成本,降低物流成本,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促进企业降低成本,提高内向效率。这些政策都很好,可以挽救很多企业的生命。关键是要监督政策的执行,防止空转向,不要让好的政策悬在天上,要有土地,要有支持,要有可操作性,这样企业才能真正感到负担减轻了。
二是在稳定的前提下取得进步,通过市场化改革(爱基、净值、信息)激发实体经济的创新活力,催生新的增长点;通过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消除行政垄断和寻租之间的差距,创新将成为企业的主要利润来源,成为质量和创新的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掌握品牌话语权,使中国制造业真正走向中国创造。
第三,运用税收等手段引导资金“从虚到实”,比如进一步降低实体经济的税收,特别是小微企业的税收,考虑对回报率远高于实体经济的金融、房地产等领域增税,从而有效提高实体经济的回报率。
第四,切实保护产权,稳定企业家的市场信心和预期。最近,中央政府发布了一份保护产权的重要文件,这很受欢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提出要加快对一些不公正、虚假、错误的企业家案件的审查和纠正,这是一个重要的信号。切实保护产权和企业家产权对扩大民间资本投资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需要从战略角度认真对待,并以更加务实的精神实施。
标题:振兴实体经济抓住了供给侧改革“牛鼻子”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