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985字,读完约5分钟
汇通。12月16日星期五(12月16日),在原油交易开始时,油价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波动。美国石油交易价格接近51.12美元/桶,增长约0.43%;布匹油交易价格约为54.19美元/桶,下跌约0.02%。尽管市场预测欧佩克减产将收紧2017年的石油市场,但美联储(Federal Reserve)最近宣布加息25个基点,并暗示将在未来一年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从而提振美元的强势,从而抑制油价上涨的空空间。投资者仍需密切关注美元走势和主要产油国实施减产协议的情况,市场交易仍需谨慎。
周四(12月15日),wti原油1月份收跌0.14美元,至每桶50.90美元,跌幅0.27%;布伦特原油期货在2月份收盘上涨0.12美元,涨幅0.22%,至每桶54.02美元。
(上图为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一月份合约价格的k线图)
(上图为布伦特原油期货2月合约价格k线图)
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最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一次演讲中表示,油价自今年初以来已经回升,但仍存在波动和不确定性。他还透露,阿尔及尔之前没有被确认达成有意义和可靠的协议。他还表示,欧佩克减产的决定对石油市场的稳定是不可避免的,与美国进行对话也很重要。
据《华尔街日报》独家报道,欧佩克秘书长巴尔金在周四(12月15日)的一次采访中表示,他正在给欧佩克成员国的部长们写一封信,要求他们给出一份原油装船计划,并表明他们的原油调整。信件将被立即发送到更多的成员国。
科威特石油部长周四(12月15日)表示,与沙特阿拉伯共同开发的油田将于明年上半年恢复生产。非欧佩克和欧佩克将严格遵守减产承诺。产油国最初承诺减产60%,但产油国最终承诺减产70%以上。科威特寻求主办第一次减产监督会议。我们正在谈判在中国建一座炼油厂。据估计,欧佩克减产协议1月份生效后,油价将在50-60美元/桶的范围内,50-60美元/桶的油价是合理的。
从供需基本面来看,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阿布扎比最近都向亚洲客户表示,在欧佩克决定减产后,它们将减少原油供应。沙特阿拉伯还向欧美客户表示,将减少原油运输。交易员表示,预计其他欧佩克成员国也会效仿。
clipperdata的原油分析师Troyvincent表示,这些减产通知为市场提供了心理支持,让市场相信欧佩克将遵守减产承诺。布伦特原油价格之前测试了每桶53美元的关键支撑水平,但现在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买盘。投资者对欧佩克减产前景持乐观态度,并在观望减产措施将对出口数据产生何种影响。
此外,据一位熟悉周三(12月14日)油轮初步计划的消息人士透露,12月份伊朗原油出口量预计将较11月份下降8%,为5个月来的最低水平,而对中国和亚洲国家出口量的下降将抵消对欧洲出口增长的影响。
然而,主要产油国对减产的不同态度仍然使市场质疑主要产油国真正减产的能力。
据彭博社报道,尽管欧佩克同意减产,Saudi Aramco总统阿明纳塞尔表示,Saudi Aramco已与一些美国公司签署合同,建立合资企业,在未来10年内建设70口陆上钻井,以满足长期原油供应。
同样,尽管伊拉克已经承诺减产4%。然而,最新的政府文件显示,该国计划明年1月将其原油出口总量增加7%。
此外,据汇通称。尽管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主要产油国都表示将严格遵守减产承诺,但最新的欧佩克月度报告显示,欧佩克原油日产量增加了15.08万桶,至11月份的3387万桶,创下新高。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月度报告,11月份全球原油供应达到创纪录的每日9820万桶。这意味着要实现石油市场的供应平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对市场信心是一个打击。
汇通。com提醒:北京时间12月17日(周六)02:00,将公布截至12月16日的一周内美国贝克休斯油井总数,投资者应密切关注。
从地理关系的角度来看,根据fx678引用的外国媒体报道,利比亚石油设施卫队说,通往西部沙拉拉和埃尔菲尔油田的管道阀门在封锁两年后已经重新开放。市场预计,此举将使原油日产量增加35万桶,这将挑战欧佩克通过减产提振油价的努力。
从市场联动的角度来看,北京时间12月15日(周四)凌晨,美联储宣布将加息25个基点,并暗示明年将加快加息,市场反应积极。此外,最新的美国经济数据表现良好,支持美元指数飙升至14年高点。通常,美元走强会压低以美元计价的油价。美元的疲软将在一定程度上支撑油价的上涨。投资者应该密切关注美元指数的走势。
从市场预期来看,行业组织标准普尔表示,2017年平均油价将从每桶45美元升至50美元。
ANZ周四(12月15日)表示,如果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履行减产承诺,明年第一季度原油市场将严重供应不足。这可能会在明年初将原油价格推高至每桶60美元以上。
汇通金融一汇通市场软件显示,北京时间09:18,wti原油报51.18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报价为每桶53.76美元。
标题:【原油盘初】油价窄幅震荡 美联储决议影响持续发酵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03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