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771字,读完约4分钟
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大力突破“自主研发能力仍然薄弱、自主营销品牌仍然短缺、高层次人力资本仍然短缺”等瓶颈,这意味着必须相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平台的发展,并进行优化升级,以匹配培育发达制造业的适宜发展环境和必要条件。
我们的记者王丽娟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企业内部独立于生产服务部门,直接为生产经营主体而非消费者提供的保障性服务。李克强总理多次公开表示,要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他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引导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实现服务业与工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有机融合,促进经济质量和效率的提升。
最近,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发布了《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迈向制造业强国的战略支撑》的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努力支持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做好“生产性服务业基础设施平台”,对于中国成为制造业大国,乃至完成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跨越,具有深远而可持续的意义。
发达的制造业必须依赖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
生产性服务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诸多环节,其实质是一种中间投入,包括R&D与设计、物流与运输、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服务外包、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
报告指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一直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只是制造业的延伸,偏向制造业,互动发展水平较低。制造业的方向和规模决定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方向和规模;第二阶段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始拉动和支撑制造业从蓄势待发到发挥实力,其互动发展水平从低端向中低端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成为制造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高度融合共生,互动更加显著、积极、有效,互动发展水平提升到中高端水平。
因此,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水平必然已经跨越了第一、第二阶段,并推进到第三阶段。也就是说,发达的制造业必须依靠高度完善和高水平的生产性服务业,并相互促进,以实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报告指出,纵观发达国家实现制造业强国和制造业强国的发展道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支撑就是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水平远远超过传统服务业的增长水平,不仅成为推动制造业升级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也成为现代服务业产出和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所谓全球制造业制高点的竞争,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全球生产性服务业制高点的竞争。
落后的产业发展模式使得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在制造业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中仍处于中低端。报告认为,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转变,必须突破“R&D自主能力仍然较弱、自主营销品牌仍然供不应求、高层次人力资本仍然供不应求”等瓶颈制约,即必须相应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平台的发展,并进行优化升级,以匹配培育发达制造业的适宜发展环境和必要条件。
报告指出,中国生产性服务业明显落后。原因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这是由客观规律造成的。报告将原因归纳为四点:第一,中国的工业发展模式相对落后,使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尚未形成生产性服务的规模需求,起点较低。许多工业企业一直追求“大而全”和“小而全”的模式,对生产性服务的需求主要是自给自足,不能形成共享的发展平台。
第二,外资企业所在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相对发达,其生产性服务需求大多由跨国公司总部或地区总部处理,尚未形成对金融信贷服务、R&D或中国技术服务的强烈依赖需求,不能促进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第三,我国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相对落后,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使得制造业产业链中的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会计服务、管理法律咨询、信息收集等关键环节无法得到相关生产性服务业的合作和支持。
第四,我国许多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急功近利,忙于盲目重复投资和低端服务项目的恶性竞争,严重制约了高层次生产性服务业的供给。
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局面
虽然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起点较低,目前正处于从低水平发展阶段向中低水平发展阶段的过渡时期,但也必须看到,我国生产性服务业正在创造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趋势加速”是由多种驱动因素或有利因素决定的,呈现出非常迫切和良好的发展势头。
因此,报告认为,中国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时机已经成熟。首先,融入全球创新环境需要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在2016年举行的20国集团杭州峰会上,中国作为东道国,提议建立一个“协作、包容和充满活力的全球创新环境”。在此背景下,如果中国能够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基础设施平台的发展,将有助于整个制造业通过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驱动的创新实现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
其次,实践五个发展理念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实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意味着实现“制造服务”。“制造业服务”是中国经济、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助推器。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外包逐步改变增值模式,将产品衍生服务作为价值链的延伸,将服务供给作为更重要的价值产出,这在更大程度上反映了制造业的顾客导向,从而深刻改变了中国制造业的运营模式。
第三,落实“中国制造2025”要求,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制造业强国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明确指出要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协调发展,推进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推进生产性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转型。
最后,深化供应方结构改革需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根据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要求,一方面要弥补长期发展滞后、粗放式发展和高端水平缺乏的不足,另一方面要从服务供给侧的角度努力降低制造业的发展成本,这在整个实体经济运行成本普遍上升的背景下尤为重要。
标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带动制造业转型升级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0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