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50字,读完约3分钟
作为“中国制造2025”五大工程之一,“制造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即将启动。
30日,记者从工业和信息化部获悉,《关于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推进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根据《意见》,到2020年,中国将建成约15个国家制造创新中心。
创新中心将以企业为主体
在发达国家高端制造业(Aiji、净值、信息)回报、发展中国家低端制造业优势突出的国际分工格局下,建设制造强国的出发点已经明确——发展高端制造业,但发展高端制造业需要完善的创新体系。
制造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肩负着凝聚创新力、打造新载体、支撑制造力建设的伟大使命。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伟曾表示,当前制造业创新体系和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创新载体正从单一企业向多主体协同创新网络转变,创新过程正从线性链向协同并行转变,创新模式也正从单一技术创新向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相结合转变。
然而,中国的创新载体并没有很好地连接在“技术生成-扩散-第一商业化-工业化”的链条上。苗伟表示:“我们正在建设一个制造创新中心,以弥补创新链的断裂环节,整合分散的创新资源和创新力量,完成将珍珠串成项链的关键步骤。”
为此,《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形成约15个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到2025年,将形成大约40个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将在有条件、综合实力强的地方建设一批省级/区域制造创新中心,支持和补充国家制造创新中心。
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将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采用企业法人形式,探索和完善运行机制,形成内生发展动力。省级制造创新中心的领导机构一般是具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业。
面对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竞争环境越来越激烈。根据美国国会今年2月发布的“国家制造创新网络计划年度报告”和“国家制造创新网络战略计划”,美国已经建立了七个制造创新中心,涉及的行业包括添加剂制造、数字制造和轻质合金。等等。日本还为动力电池项目建立了创新平台,并投资100亿日元用于创新基金。
对此,《意见》提出开展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面对战略竞争的关键领域,我们将开展前沿技术的研发、转化和扩散,突破产业链中关键技术的壁垒,支持产业发展。面对优势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共性关键技术和跨行业集成技术研发,突破产业发展共性技术供给瓶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升级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添加剂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创新发展的重大共同需求,建设一批制造创新中心。
《意见》还提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具体包括:实施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增值税优惠政策,加快实施支持创新的所得税优惠政策,如扣除R&D费用;充分发挥各种产业基金的引导作用,鼓励探索和创造多元化融资渠道,调动和增强社会各种力量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鼓励银行开发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金融产品。
工业和信息化部还要求被列为重点培育对象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积极探索中央财政资金支持方式。
“国家创新中心致力于做大事。中国制造业将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巨头。今后,各行各业都必须培育能够代表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有绝对影响力的企业。”九州量子董事长郑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
标题:我国到2020年将建成15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
地址:http://www.cfcp-wto.org/cfzx/15275.html